迷迭香酸(F)的结构简式为
它是存在于许多植物中的一种多酚,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降脂等功效。以A为原料合成F的路线如图所示(已知苯环上的羟基很难直接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3)1 mol F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和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Br2________mol、NaOH________mol。
(4)E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有机物有________种。
①苯环上有四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②1 mol该物质分别与NaHCO3、Na2CO3反应时,最多消耗NaHCO3、Na2CO3的量分别是1 mol和4 mol。
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先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再分液
已知浓硫酸和乙醇的混合液加热后可以产生乙烯。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在甲同学的实验中,发现褪色后的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推测在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还原性杂质,再与溴水反应。
(1)甲同学实验中溴水褪色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理由是
________。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
(3)乙同学推测乙烯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气体,可以用________(填试剂名称)来验证,这种气体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在催化剂的作用和加热条件下都能与氢气发生类似的反应,如环丁烷与氢气反应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碳原子数不大于4的环烷烃可与卤素、卤化氢发生类似反应,而碳原子数大于4的环烷烃与卤素则发生取代反应。试填空:
(1)环丙烷、环丁烷与Cl2的反应是________(填反应类型);
(2)由环丁烷和Cl2为原料制取1,3-丁二烯的方法是:首先制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然后再由它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即得到1,3-丁二烯。
硫单质和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而SO2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Ⅰ.已知:重晶石(BaSO4)高温煅烧可发生一系列反应,其中部分反应如下:
BaSO4(s)+4C(s)===BaS(s)+4CO(g) ΔH=+571.2 kJ·mol-1
BaS(s)===Ba(s)+S(s) ΔH=+460 kJ·mol-1
已知: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则:Ba(s)+S(s)+2O2(g)===BaSO4(s) ΔH=________。
Ⅱ.SO2的尾气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活性炭还原法
反应原理:恒温恒容时2C(s)+2SO2(g)S2(g)+2CO2(g)。
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部分图像如图:
①0~20 min反应速率表示为v(SO2)=________;
②30 min时,改变某一条件平衡发生移动,则改变的条件最有可能是________;
③40 min时,平衡常数K=________。
(2)亚硫酸钠吸收法
①Na2SO3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温下,当吸收至NaHSO3时,吸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c(Na+)+c(H+)>c(SO)+c(HSO)+c(OH-)
b.水电离出c(H+)=1×10-8 mol/L
c.c(Na+)>c(HSO)>c(H+)>c(SO)
(3)电化学处理法
①如图所示,Pt(Ⅰ)电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电路中转移0.02 mol e-时(较浓H2SO4尚未排出),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增加________mol离子。
海水电解制得的氢气可用于合成氨,某合成氨厂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①第(1)个设备中先把N2和H2压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3)个设备中用冷却方法分离出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