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是制备负载活性催化剂的主要原料。加热至110℃时失去结晶水,...

三草酸合铁()酸钾是制备负载活性催化剂的主要原料。加热至110℃时失去结晶水,230℃时分解。极易感光,室温下光照变为黄色:

2K3[Fe(C2O4)3]·3H2O2FeC2O4·2H2O+3K2C2O4+2CO2↑+2H2O

已知:

物质名称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颜色

溶解性

三草酸合铁()酸钾

K3[Fe(C2O4)3]·3H2O

491

翠绿色

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草酸亚铁

FeC2O4·2H2O

180

黄色

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某同学对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及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一)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

(ⅰ)称取4.50 g FeC2O4·2H2O固体,加入饱和K2C2O4溶液中,用滴管慢慢加入3% H2O2溶液,不断搅拌,并保持温度在40℃左右。充分反应后,沉淀转化为氧氧化铁。

)加热至沸腾,滴加1mol 的草酸溶液至沉淀溶解。用草酸或草酸钾调节溶液pH=4-5

)小火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先用少量冰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低温干燥后称量,得到9.80g 翠绿色晶体。

1)完成步骤(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FeC2O4·2H2O______C2O42-____H2O2=___Fe(OH)3+4[Fe(C2O4)3]3-+____H2O

(2)步骤()中,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的目的是________

(3)列式计算本实验中三草酸合铁()酸钾的产率______________

(二)草酸根含量侧定

准确称取4.80g 三草酸合铁()酸钾样品,配制成250mL 溶液。量取25.00 mL 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 1mol/L H2SO4,用0.06mol/LKMnO4 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KMnO4溶液20.00mL

(4)滴定过程中,盛放高锰酸钾溶液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5)样品中草酸根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若该数值大于4.80g二草酸合铁()酸钾纯品中草酸根的物质的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

a.制取过程中草酸或草酸钾用量过多

b.样品未完全干燥

c.滴定时盛放KMnO4溶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

d.锥形瓶洗净后未烘干

(三)某同学制得的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表面发黄,推测可能有部分晶体发生了分解。

6)为了验证此推测是否正确,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6 6 3 2 12 除去晶体表面的水分 酸式滴定管 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或 5[Fe(C2O4)3]3-+6MnO4-+48H+=30CO2↑+6Mn2++24H2O+5Fe3+ 0.03mol ac 酸化的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1分,只答铁氰化钾也得分)(铁氰化钾也可写成铁(Ⅲ)氰化钾)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化合价升降规律、电荷守恒、元素守恒配平方程式;(2)乙醇易挥发,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难溶于无水乙醇; (3)根据铁元素守恒,利用关系式计算产率;(4)高锰酸钾溶液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滴定时草酸根离子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根据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计算草酸根的物质的量;(6)表面发黄,可能生成FeC2O4,需要检验亚铁离子; 解析:根据化合价升降规律、电荷守恒、元素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6FeC2O4·2H2O+6C2O42-+3H2O2=2Fe(OH)3+4[Fe(C2O4)3]3-+12H2O;(2)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难溶于无水乙醇,乙醇易挥发,用乙醇除去晶体表面的水分;(3)铁元素守恒,设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理论产量为xg,根据关系式 X= ,所以产率为 =79.8%。(4)高锰酸钾溶液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滴定时草酸根离子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5)设草酸根的物质的量为x mol, 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 5 2 X 0.06mol/L ,x=0.03mol; 制取过程中草酸或草酸钾用量过多,会使草酸根离子偏多,故a正确; b.样品未完全干燥,会使草酸根离子偏少,故b错误; c.滴定时盛放KMnO4溶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会消耗高锰酸钾偏多,使草酸根离子偏多,故c正确; d.锥形瓶洗净后未烘干,无影响,故d错误;(6)表面发黄,可能生成FeC2O4,需要检验亚铁离子,加入酸化的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若变蓝色,则含有亚铁离子。 点睛:加入铁氰 化 钾,如果变成蓝色,证明是亚铁离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上可用甲烷和氧气按91的体积比混合,在20010MPa的条件下,通过铜制管道反应制得甲醇:2CH4+O2=2CH3COH

1)已知一定条件下,CH4CH3COH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H4(g)+SO2(g)=CO2(g)+2H2(g)   △H=-802kJ/lmol

CH3OH(g)+l.5O2(g)=CO2(g)+2H2O(g)  △H=-677kJ/mol

2CH4(g)+O2(g)=2CH3OH(g)  △H=__________

2)甲烷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属于第三代燃料电池,是一种在中高温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化学发电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a是电池的____极(填”)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3)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另一种方法为:

CO(g)+2H2(g) CH3OH(g)  △H-90kJ/mol

T时,将2mol CO 4molH2充入1L 的密闭容器中,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实线所示。

能用于判断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

A.气体的总压强不再改变

B. H2CH3OH的体积比不再改变

C.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 CO,同时生成1mol CH3OH

请计算出T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

仅改变某一实验条件再进行两次实验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曲线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是:________;曲线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是_________0

      

④ abc三点逆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辉铜矿是铜矿的主要品种之一传统的火法冶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会遇到困难。辉铜矿的湿法冶炼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自氧化还氨氮分离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湿法冶炼方法,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

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S,含有较多的Fe2O3SiO2等。

软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O2,含有较多的SiO2等。

浸出时,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

室温下,Kap[Fe(OH)3]=4.0×10-38mol/LKap[Fe(OH)2]=8.0×10-16mol/L

完成下列填空:

(l)浸出前需要先将矿石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

(2)写山浸出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浸渣A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调溶液pH 3.0-3.5的目的是除去______离子;室温下,若该离子的浓度为4.0×10-8mol/L,则溶液的pH=__________

(4) 工业上可将MnCO3、在300℃左右氧化来制取具有较好催化性能的MnO2,则MnCO3在空气中受热制取M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从滤液C中提取硫酸氨晶体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操。

(6)与火法冶炼辉铜矿相比,用图中方法冶炼辉铜矿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列举其中2条)

 

查看答案

25℃时,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pH=2CH3COOH 溶液与pH=12Na0H溶液等体积混合:c(Na+)=c(CH3COO-)>c(CH3COOH)

B. 盐酸与FeCl3的混合溶液pH=2,稀释10倍后:pH<3

C. pH相同的① NH4HSO4② NH4Cl③(NH4)2SO4三种溶液的c(NH4+): ③

D. pH=3H2C2O4溶液:c(H+)=c(HC2O4-)c(OH-)=1×10-3mol/L

 

查看答案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X元素最常见气态氮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可以生成一种离子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A. 简单离子半径:W > Z > Y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 > Z > W

C. 最常见气态氢化物的沸点:Y > X > Z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Z > W

 

查看答案

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用电解法把Na2CrO4溶液转变为Na2Cr2O7溶液(2CrO42-+2H+=Cr2O7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为正极,B为负极

B. 电解过程中,电解槽左侧溶液pH增大

C. 电解过程中,Na+在电解槽中自左向右迁移

D. 当电路中通过lmol电子时,阴极生成0.5mol Na2Cr2O7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