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分别来自法国、美国、荷兰的科学家因研究“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纳米分子机器日益受到关注,机器的“车轮”常用组件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三碟烯) ②(扭曲烷) ③(富勒烯) ④(金刚烷)
A. ①③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B. ①④互为同分异构体
C. ①②③④均属于烃 D. ①②③④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一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L-1AlCl3溶液中,含Al3+数目小于NA
B. 标准状况下,6.0gNO和2.24LO2混合,所得气体的分子数目为0.2NA
C. 25℃,1LpH=1的稀硫酸中含有的H+数为0.2NA
D. 由1molCH3COONa和少量CH3COOH形成的中性溶液中,CH3COOˉ数目为NA个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从地表渗出的、当地人称为“石脂”或“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果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 关于上文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 D.其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甲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而乙同学认为除二氧化硫气体外,还可能产生氢气。为了验证哪位同学的判断正确,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锌与浓硫酸共热时产生的气体为X,气体发生装置略去)。试回答:
(1)上述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还可能产生氢气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A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B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
(4)可以证明气体X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C中:________,D中:__________。
II.该小组同学将收集的SO2气体通入0.1mol/L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O2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
(5)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1: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 ___________________ | 假设一成立 |
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 25ml0.1mol/LL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 ___________________ |
(6)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之间的一些反应关系,其中部分产物未写出。常温下X和H是固体,B和G是液体,其余均为气体,1 mol X分解得到A、B、C各1 mol。
试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B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G+H→A+F: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D→E: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G+Cu→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水是实验室常需临时配制的一种试剂。图甲所示的是实验室配制氯水时的一种常用装置,图乙是某化学实验小组自行设计的一种配制氯水的装置(图中的鼓气球是一种具有气体单向阀的可用于向瓶中鼓入空气的仪器)。
(1)氯水需临时配制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图甲所示装置中,烧杯内的液体是 。
(3)用图乙所示装置中配制氯水时,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2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打开活塞1 ,将少量浓盐酸注入大试管内。
②关闭活塞1 ,盖上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浓盐酸和大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反应产生氯气。
③轻轻摇动瓶A ,使氯气不断溶入水中。用图乙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饱和氯水。除了在摇动过程中增大了气体和水的接触面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
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应分数次加入试管内。若一次加入太多的浓盐酸,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4)配制氯水完成后,不必拆卸装置即可从瓶A 中取用少量氯水,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