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硝酸氧化淀粉水解的产物(C6H12O6)可以制备草酸,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己略去)。
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1∶1的淀粉水乳液与少许硫酸(98%)加入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5℃~90℃,保持30 min,得到淀粉水解液,然后逐渐将温度降至60℃左右;
②将一定量的淀粉水解液加入三颈烧瓶中;
③控制反应液温度在55~60℃条件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一定量含有适量催化剂的混酸(65%HNO3与98%H2SO4的质量比为2:1.5)溶液;
④反应3h左右,冷却,减压过滤后得草酸晶体粗品,再重结晶得草酸晶体。
硝酸氧化淀粉水解液过程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6H12O6+12HNO3→3H2C2O4+9NO2↑+3NO↑+9H2O
C6H12O6+8HNO3→6CO2+8NO↑+10H2O
3H2C2O4+2HNO3→6CO2+2NO↑+4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加入少许98%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冷凝水的进口是________(填a或b);实验中若混酸滴加过快,将导致草酸产量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为使尾气被充分吸收,C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
(4)重结晶时,将草酸晶体粗品经I加热溶解、Ⅱ趁热过滤、Ⅲ冷却结晶、Ⅳ过滤洗涤、Ⅴ干燥等实验步骤,得到较纯净的草酸晶体。该过程中可将粗品中溶解度较大的杂质在_________(填上述实验步骤序号)时除去;而粗品中溶解度较小的杂质最后留在_______(填“滤纸上”或“滤液中”)。
(5)将产品在恒温箱内约90℃以下烘干至恒重,得到二水合草酸。称取一定量该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用KMnO4标准液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滴定前后滴定管中的液面读数如图所示,则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
(6)已知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草酸氢钠溶液(NaHC2O4)显酸性。常温下,向10 mL0.01 mol • L -1IH2C2O4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1NaOH溶液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三盐基硫酸铅(3PbO·PbSO4·H2O)简称三盐,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稍带甜味、有毒。200℃以上开始失去结晶水,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可用作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以100.0吨铅泥(主要成分为PbO、Pb及PbSO4等)为原料制备三盐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Ksp(PbSO4)=1.82×10-8,Ksp(PbCO3)=1.46×10-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转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滤液1中的溶质为Na2CO3和______(填化学式)。
(2) 步骤③酸溶时,为提高酸溶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条)。其中铅与硝酸反应生成Pb(NO3)2和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溶质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步骤④沉铅后的滤液中c(Pb2+)=1.82×l0-5mol ·L-1,则此时 c(SO42-)________mol·L-1。
(4)步骤⑥合成三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若得到纯净干燥的三盐49.5t,假设铅泥中的铅元素有80%转化为三盐,则铅泥中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简述步骤⑦洗涤沉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D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A和C同主族,B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的一种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D > A
C. B、C的单质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D. A、B、C三种元素均可以与D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M的结构简式是,能用该结构简式表示的M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 12 种 B. 16 种 C. 20 种 D. 24 种
常温下,盐酸和硫酸铵溶液中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
| 盐酸 | (NH4)2SO4溶液 |
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 | 1.0×10-amol·L-1 | 1.0×10-b mol·L-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中水的离子积大于(NH4)2SO4溶液中水的离子积
B. 盐酸和硫酸铵溶液均抑制了水的电离
C. 盐酸的pH = a
D. 在(NH4)2SO4溶液中:c(NH4+) +c(NH3·H2O)=2c(SO42-)
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N2 NH3 NH4Cl2(aq)
B. AgNO3[Ag(NH3)2]OH(aq) Ag
C. SiO2SiCl4Si
D. MgCO3MgCl2(aq)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