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X、Y、Z、W为短周期元素,X的一种核素的质子数为8;Y和Ne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Z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W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X2为酸性氧化物,只能与碱溶液反应
B. 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C. 化合物YWX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 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下列实验误差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C.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大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酒精可用来消毒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
B. 电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均为一次能源
C. 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 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生成的胶体具有吸附作用
硫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大多采用无水芒硝(Na2SO4)—炭粉还原法制备,原理为:Na2SO4+2CNa2S+2CO2↑。其主要流程如下:
(1) 上述流程中采用稀碱液比用热水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知:I2+2S2O32-===2I-+S4O62-。所制得的Na2S·9H2O晶体中含有Na2S2O3·5H2O等杂质。为测定产品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步骤如下:
a. 取试样10.00 g配成500.00 mL溶液。
b. 取所配溶液25.00 mL于碘量瓶中,加入过量ZnCO3悬浊液除去Na2S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入2~3滴淀粉溶液,用0.050 00 mol·L-1 I2溶液滴定至终点,用去5.00 mL I2溶液。
c. 再取所配溶液25.00 mL于碘量瓶中,加入50.00 mL 0.050 00 mol·L-1的I2溶液,并滴入2~3滴淀粉溶液,振荡。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多余的I2,用去15.00 mL 0.100 0 mol·L-1 Na2S2O3溶液。
①步骤b中用ZnCO3除去Na2S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判断步骤c中滴定终点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③计算试样中Na2S·9H2O和Na2S2O3·5H2O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过氧化尿素是一种新型漂泊、消毒剂,广泛应用与农业、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用低浓度的双氧水和饱和尿素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过氧化尿素。反应的方程式为:
CO(NH2)2+H2O2CO(NH2)2·H2O2。过氧化尿素的部分性质如下:
分子式 | 外观 | 热分解温度 | 熔点 | 溶解性 |
CO(NH2)2·H2O2 | 白色晶体 | 45℃ | 75~85℃ | 易溶于水、有机溶剂 |
合成过氧化尿素的流程及反应装置图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冷凝管中冷却水从____(填“a”或“b”)口出来;
(2)该反应的温度控制30℃而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①宜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A.加热蒸发 B.常压蒸发 C.减压蒸发
(4)若实验室制得少量该晶体,过滤后需要用冷水洗涤,具体的洗涤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5)准确称取1.000g产品于250mL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再加2mL6mol·L﹣1H2SO4,用0.2000mol·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18.00mL(尿素与KMnO4溶液不反应),则产品中CO(NH2)2·H2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若滴定后俯视读数,则测得的过氧化尿素含量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向1L含0.01molNaAlO2和0.02molNa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二氧化碳,随n(CO2)增大,先后发生三个不同的反应,当0.01mol<n(CO2) 0.015mol时发生的反应是:
2 NaAlO2+ CO2+2H2O=2Al(OH)3↓+Na2CO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n(CO2)/mol | 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
A | 0 | c(Na+)>c(AlO2-)+c(OH-) |
B | 0.01 | c(Na+)>c(AlO2-)> c(OH-)>c(CO32-) |
C | 0.015 | c(Na+)> c(HCO3-)>c(CO32-)> c(OH-) |
D | 0.03 | c(Na+)> c(HCO3-)> c(OH-)>c(H+)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