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
B.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并加快反应速率
D.试管b中Na2CO3的作用是除去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溶液中溶解度
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着混合烃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混合烃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可能有C2H2 ②一定有CH4 ③一定有C3H8 ④一定没有C4H6 ⑤可能有C2H6
A.②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用电火花点燃装在一密闭容器中的一种气态烃和足量的氧气,完全燃烧后,容器内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气体体积均在120℃和相同的压强下测定),这种气态烃不可能是
A.CH4 B.C2H4 C.C3H4 D.C3H6
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关系(Z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有关性质),其中曲线走势与元素有关性质相符的是
A. ①表示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
B. ②表示ⅦA族元素的熔点
C. ③表示Na+、Mg2+、Al3+的半径
D. ④表示第三周期元素的单质的熔点
已知CoxNi(1-x)Fe2O4(其中Co、Ni均为+2价)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通常由两种不同方法制得。右图为二种方法制得的催化剂,在10℃时催化分解6%的H2O2溶液的相对初始速率随x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Co、Ni、Fe均为ⅧB族元素
C.由图中信息可知,Co2+、Ni2+两种离子中催化效果较好的是Co2+
D.由图中信息可知,微波水热法制取的催化剂活性更高
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 + 乙 =丁 +辛,甲 + 丙 = 戊 + 辛;常温下0.1 mol/L 丁溶液的pH为1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C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A、B、D形成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
B. 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 > r(C) > r(B)
C. 1.0 L 0. 1 mol/L戊溶液中含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 1 mol
D. 1 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约1.204 × 1024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