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碲(Te)广泛用于彩色玻璃和陶瓷。工业上用精炼铜的阳极泥(主要含有TeO2、少量...

碲(Te)广泛用于彩色玻璃和陶瓷。工业上用精炼铜的阳极泥(主要含有TeO2、少量Ag、Au)为原料制备单质碲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喊。

(1)“碱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浸后的“滤渣”可以部分溶于稀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沉碲”时控制溶液的pH为4. 55. 0,生成TeO2沉淀。酸性不能过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防止局部酸度过大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

⑷“酸溶”后,将SO2通人TeCl4酸性溶液中进行“还原”得到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25°C 时,亚碲酸(H2TeO3) 的Ka1=1×10-3,Ka2=2×10-8

①0.1 mol·L-1 H2TeO3电离度α约为_____________。(α=×100%)

②0. lmol • L-1的NaH TeO3溶液中,下列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c(Na+ )>c(HTeO3- )>c(OH-)>c(H2TeO3)>c(H+ )

B.c(Na+) + c( H+) >= c(HTeO3- ) +c(TeO32-) +c(OH- )

C.c(Na+ ) =c(TeO32-) +c( HTeO3-) + c( H2TeO3)

D.c(H+)+c(H2TeO3)=c(OH-)+e(TeO32-)

 

TeO2+2OH-=TeO32-+H2O 3Ag +4HNO3 = 3AgNO3 +NO↑+2H2O 溶液酸性过强,TeO2会继续与酸反应导致碲元素损失 缓慢加入H2SO4,并不断搅拌 TeCl4+2SO2+4H2O=Te+4HCl+2H2SO4 10% C D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工艺流程题,涉及反应原理,(1)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Ag、Au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反应方程式为TeO2+2OH-=TeO32-+H2O;(2)滤渣的成分是Ag和Au等,Au不与硝酸反应,但Ag可以与硝酸反应,即3Ag +4HNO3 = 3AgNO3 +NO↑+2H2O ;(3)沉碲是碲元素以TeO2的形式沉淀出来,根据题意TeO2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中,如果酸锌过强,TeO2会溶解,造成碲元素的损失;防止局部酸性过强的操作方法是缓慢加入硫酸,并不断搅拌;(4)SO2将TeCl4还原成Te,本身被氧化成SO42-,因此有TeCl4+SO2→Te+H2SO4+HCl,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法进行配平,即TeCl4+2SO2→Te+2H2SO4+4HCl,反应物中缺少8个H和4个O,即缺少4个H2O,反应方程式为:TeCl4+2SO2+4H2O=Te+4HCl+2H2SO4 ;(5)①亚碲酸是二元弱酸,以第一步电离为主,H2TeO3 HTeO3-+H+,根据Ka1=c(HTeO3-)×c(H+)/c(H2TeO3),代入数值,求出c(H+)=0.01mol·L-1,即转化率为0.01/0.1×100%=10%;②A、NaHTeO3的水解平衡常数Kh=Kw/Ka1=1×10-14/1×10-3=10-11<2×10-8,此溶液应显酸性,即c(OH-)>c(H+),故A错误;B、根据电荷守恒,应是c(Na+) + c( H+) = c(HTeO3- ) +2c(TeO32-) +c(OH- ),故B错误;C、根据物料守恒,因此有:c(Na+ ) =c(TeO32-) +c( HTeO3-) + c( H2TeO3),故C正确;D、根据质子守恒,.c(H+)+c(H2TeO3)=c(OH-)+e(TeO32-),故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问题(5)中的A选项,因为NaHTeO3是酸式盐,既有电离也有水解,需要判断是电离为主还是水解为主,这需要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大小进行判断,水解平衡常数Kh=Kw/Ka1=1×10-14/1×10-3=10-11<2×10-8,电离大于水解,因此溶液应显酸性,故A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镓(Ga)与铝位于同一主族,金属镓的熔点是29. 8℃,沸点是2403℃,是一种广泛用于电子工业和通讯领域的重要金属。

(1)工业上利用镓与NH3在1000℃高温下合成固体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同时生成氢气,每生成lmol H2时放出10.27 kJ热量。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Ga与NH3发生反应,实验测得反应平衡体系中NH3的体积分数与压强P和温度T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①图1中A点和C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是:KA_____ KC,(填“<”“=”或“>”),理由

____________

②在T1和P6条件下反应至3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改变条件并于D点处重新达到平衡,H2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34 min的浓度变化未表示出来),则改变的条件为________(仅改变温度或压强中的一种)。

(3)气相平衡中用组份的平衡分压(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以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p),用含P6的式子表示B点的Kp=_____________

(4)电解精炼法提纯嫁的具体原理如下:以粗镓(含Zn、Fe、Cu杂质)为阳极,以高纯镓为阴极,以NaOH溶液为电解质,在电流作用下使粗镓溶解进入电解质溶液,并通过某种离子迁移技术到达阴极并在阴极放电析出高纯镓。

①已知离子氧化性顺序为:Zn2+3+2+2+。电解精炼镓时阳极泥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②镓在阳极溶解生成的Ga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Ga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GaO2-在阴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资料显示: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室温下,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O2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烧杯中的液体

5分钟后现象

2 mL 1mol·L-1KI溶液+5滴淀粉

无明显变化

2 mL1 mol·L-1KI 溶液+5 滴淀粉+2mL0. 2 mol·L-1HC1

溶液变蓝

2mLl mol·L-1KI溶液+5滴淀粉+ 2mL0.2 mol·L-1KC1

无明显变化

2mL1 mol·L-1KI溶液+5滴淀粉+2 mL0. 2 mol·L-1CH3COOH

溶液变蓝,颜色

较②浅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比实验④溶液颜色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探究KI与O2的反应,用上述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序号

烧杯中的液体

5小时后现象

2mL混有KOH的pH=8.5的lmol·L-1 KI溶液+5滴淀粉

溶液略变蓝

2mL混有KOH的pH=10的lmol • L-1KI溶液+5滴淀粉

无明显变化

 

对于实验⑥的现象。甲同学猜想“pH = 10时O2不能氧化I-”,他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猜想。

(4)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表明此猜想不成立。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通入O2后,_____________

(6)乙同学向pH = 10的“KOH一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先变蓝后迅速褪色,经检测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IO3-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退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整体反思,推测实验①和实验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已知H2A为二元弱酸。室温时,配制一组c(H2A)+c(HA-) +c(A2-)=0. 100mol·L-1的H2A和NaOH混合溶液,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随pH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 pH=2 的溶液中c(H2A)+c(A2-)>c(HA- )

B. E点溶液中:c(Na+)-c(HA-)< 0. 100 mol • L-1

C. c(Na+)= 0.100 mol·L-1的溶液中:c(H+) + c(H2A)=c(OH-)+c(A2-)

D. pH=7的溶液中:c(Na+)>2c(A2- )

 

查看答案

下图甲是利用一种微生物将废水中尿素[CO(NH2)2]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并生成环境友好物质的装置,同时利用此装置在乙中的铁上镀铜。卞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铜电极应与Y电极相连接

B. H+通过质子交换膜由左向右移动

C. 当N电极消耗0. 25 mol气体时,则铁电极增重 16 g

D. M电极的反应式为:CO(NH2)2+ H2O-6e- =CO2↑+N2↑+6H+

 

查看答案

X、Y、Z、W为原子序数递增的4种短周周期元素,其中Y、Z为金属元素。X、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甲、乙、丙、丁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反应关系(图中“一”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X是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B. Z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IA族

C. 4种原子中,Y原子半径最小

D. W的阴离子可能促进水的电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