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NO2与以SO2能发生反应:NO2(g)+SO2(g) SO3(g)+NO(g)。
(1)上述反应涉及的四种氧化物中,_________(填化学式)属于酸性氧化物。
(2)已知:2NO(g)+O2(g)=2NO2(g)△H1=-113.0kJ·mol-1
2SO2(g)+O2(g) 2SO3(g)△H2=-196.6kJ·mol-1
则NO2(g)+SO2(g)SO3(g)+NO(g)△H=__________
(3)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改变原料气配比[n0(NO2):n0(SO2)]进行多组实验(每次实验的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测定NO2的平衡转化率[a(NO2)]。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 当容器内____(填字母)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时,可以判断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a.气体的压强 b.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c.气体的密度 d. NO2的体积分数
② 若A点对应的实验中,SO2(g)的起始浓度为c0mol/L,经过t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则反应从起始至t min 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NO2)=_____mol/(L·min)。
③ 若要使图中C点的平衡状态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若要使图中A点的平衡状态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将NO2与SO2的混合气体[n0(NO2):n0(SO2)=1]通入2mL0.1mol/L氯化钡溶液中,只生成一种白色沉淀物M,M的化学式为_______,当溶液中的Ba2+恰好完全沉淀(Ba2+的浓度等于1.0×10-5mol/L),通入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______L。(M的Kap=1.0×10-9)
铝氢化钠(NaAlH4)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还原剂。某课题组经查阅资料后设计合成铝氢化钠的简易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AlCl3、NaH、NaAlH4遇水都能迅速发生反应。
②常温下,可用高锰酸钾、氯酸钾、重铬酸钾、次氯酸钙等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1)铝氢化钠遇水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可能发生爆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写出铝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实验制备无水氯化铝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E中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装置D处酒精灯之前 需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分析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认为只改变A、B、D中的试剂就可以用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制备NaH。
①试管B中的试剂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操作不当,则制得的NaH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设计以下4种装置测定铝氢化钠样品的纯度(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从易操作性、准确性角度考虑,宜选装置________。铝氢化钠与水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的标志是______。
X、Y、Z、W、R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化合物甲由X、Z、W三种元素组成,常温下0.1mol/L甲溶液的pH=13。工业上常通过电解饱和WR溶液制得甲。Y的单质与由Y、Z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简单离子的半径:W>Z>R
B. XR与XRZ均为强酸
C. 化合物W2Z3中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
D. 图中转化过程发生的反应均为化合反应
298K时,向体积均为15.0mL,浓度均为1.00mol/L的氨水和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加1.00mol/L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是NaHCO3溶液的滴定曲线
B. 当V(盐酸)=4.00mL时,c(HCO3-)>c(NH4+)>c(CO32-)
C. 当V(盐酸)=15.00mL时,c(Na+)=c(NH4+)
D. 两个滴定过程均可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在微生物作用下电解有机废水(含CH3COOH),可获得清洁能源H2,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极B极为负极
B. 与电源A极相连的惰性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H3COOH-8e-+H2O=2CO2↑+8H+
C. 通电后,H+通过质子交换膜向右移动,最终右侧溶液PH减小
D. 通电后,若有0.1molH2生成,则转移0.2mol电子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证明还原性:I->Fe2+ | 向FeI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 |
B | 制备Fe(OH)3胶体 | 向饱和FeCl2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 |
C | 分离苯和四氯化碳 | 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
D | 制取NH3 | 直接加热NH4Cl固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