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I.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中的—种常用方法,如表是某课外兴趣小组研究等物质的量浓度...

I.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中的—种常用方法,如表是某课外兴趣小组研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锌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位),分析以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硫酸的体积 /mL

锌的质量/g

锌的形状

温度/℃

完全溶于酸的 时间/s

生成硫酸锌的质量/g

50.0

2.0

薄片

15

200

m1

50.0

2.0

薄片

25

100

m2   

50.0

2.0

颗粒

25

70

m3

50.0

2.0

颗粒

35

35

m4

50.0

2.0

粉末

25

t1

5.0

50.0

4.0

粉末

25

t2

m5

50.0

6.0

粉末

25

t3

14.9

50.0

8.0

粉末

25

t4

19.3

50.0

10.0

粉末

25

t5

19.3

 

(1)实验①和实验②表明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研究锌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最好选取实验_______ (填3个实验序号)。

(2)下列数据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t1<70     B.t1>t4    C.m12      D.m6=19.3

(3)若采用与实验①完全相同的条件,但向反应窗口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发现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mol/L。

II.己知在 25℃、l0l kPa 下,2NO(g)+2CO(g) N2(g)+2CO2(g),现将 2molNO、2.4molCO通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1) 015min 内,v(CO2) =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速率时间图像如下图中左图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其速率时间图像如下图中右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对应字母)。

 

A.a1>a2       B.b12           C.t1>t2

(3) 一定条件下,己知反应NO2(g)+SO2(g) NO(g)+SO3(g),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 :2置于2L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NO2与SO2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lmol SO2的同时生成lmol NO

 

温度 ②、③和⑤ AD CuSO4与Zn反应产生的Cu,Cu与Zn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了H2产生的速率。 2.4 mol/L 0.027 BC bc 【解析】I.(1)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外界条件只有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完全相同,其不同点就是研究目的,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③和④中只有温度相同其它因素都相同,所以③和④也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锌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该只有锌的形状不同,其它因素完全相同,所以应该选取 ②、③和⑤;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稀)=ZnSO4+H2↑; (2)A.由于实验3和实验5中,只有锌的规格不同,而实验5的锌为粉末,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比实验3大,所以t1<70,故A正确;B.实验5和实验8,只有锌的质量不同,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实验5中生成的硫酸锌质量少,需要的时间短,即t1<t4,故B错误;C.由于实验1和实验2中反应物的量完全相同,所以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一定相等,即m1=m2,故C错误;D.从表中数据可知,从实验8开始,硫酸完全反应,所以m6=19.3,故D正确;故选AD; (3)CuSO4与Zn反应产生的Cu,Cu与Zn形成铜锌原电池,锌作负极、Cu作正极而加快了H2产生的速率;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实验8开始,硫酸完全反应,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19.3g,硫酸锌的物质的量为: =0.12mol,硫酸的浓度为: =2.4mol/L; II.(1)由2NO(g)+2CO(g) N2(g)+2CO2(g)反应可知, 0〜15min内CO2的浓度变化与反应物NO或CO的浓度变化相同,则 v(CO2) ==0.027mol/(L·min); (2)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所以b1<b2,到达平衡的时间缩短,所以t1>t2,平衡不移动,阴影部分为反应物浓度变化量,则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故答案为BC; (3) a.无论是否达到平衡,体系压强都保持不变,不能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NO2的量一定,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NO2和SO2的体积比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每消耗1mol SO3的同时生成1molNO2,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bc; 点睛: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解题关键,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I.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请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填写空格。

(1)铅蓄电池在放电时发生的电池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充电,充电过程中电池液中H2SO4的浓度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⑵某学习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Cu===Cu2++2Ag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 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了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如图是电解质为稀硫酸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电池的效率80%,当外电路通过0.2mo1电子时,消耗O2的体积____L(标准状况)

II.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1。利用反应4HC1+O2 2Cl2+2H2O,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己知上述反应中,4mol HC1被氧化,放出约116kJ的热量。

计算断开1 mol H-O键与断开1 mol H-C1键断所吸收能量相差约为______kJ。

 

查看答案

A、B、C、D、E为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按D、E、B、C、A的顺序逐渐减小。A、D位于同一主族,C、E位于同一主族;A、D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为C、E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的一半;B的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D元素与其他四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1)E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元素A、D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比较元素C、E的氢化物沸点高低,HnC__ HnE (填“>”“<”)。解释原因(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的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由C、D、E中的两种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发生的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表中的实线表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a-j分别表示周期表中对应位置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上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_______

(2)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元素a与d形成的4核18电子物质的分子式_______

(3)元素e、g、h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元素e的气态氢化物比元素i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______。(填“强”或“弱”)。

(5)元素d与f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1:1的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类型为    ______

(6)用电子式表示元素i、j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定温度下,在—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下列叙述能作为可逆反应A(S)+2B(g) C(g) +D (g)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是

A. 混合气题的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    B. 单位时间内消耗2a mol B,同时生成amol C

C. 2v正(B)=v逆(C)    D.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查看答案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催化硫的催化氧化是个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慢

B. 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C.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铁片和浓硫酸可以加快氢气的产生

D. 化学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也达到最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