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I.实验室欲制备0.3molCu(NO3)2晶体,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甲:CuCu(NO3)2 乙:CuCuOCu(NO3)2
(1)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
(2)乙同学实验时通入O2的速率不宜过大,为便于观察和控制产生O2的速率,宜选择 装置(填字母序号)。
Ⅱ.某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一包黑色粉是否由Fe3O4、CuO组成,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
假设1.黑色粉末是CuO;
假设2.黑色粉末是Fe3O4;
假设3.黑色粉末是CuO和Fe3O4的混合物。
(2)设计探究实验:
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在所得溶液中滴加KSCN试剂。
①若假设1成立,则实验现象是溶液显蓝色。
②若假设2或3成立,则实验现象是 。
为进一步探究,继续向所得溶液加入足量铁粉,若产生 的现象,则假设3成立。
有另一小组同学提出,若混合物中CuO含量较少,可能加入铁粉后实验现象不明显。
查阅资料:Cu2+与足量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溶液,Cu2++4NH3•H2O=Cu(NH3)42++4H2O。
为探究是假设2还是假设3成立,另取少量粉末加稀硫酸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足量氨水,若假设2成立,则产生 现象;若假设3成立,则产生 现象。
Ⅲ.由Fe3O4、FeO、CuO、Fe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的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86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g白色沉淀。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是 。
25℃时,H2SO3及其钠盐的溶液中,H2SO3、HSO3-、SO32-的物质的量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的pH=5时,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HSO3-
B.当溶液恰好呈中性时:c(Na+)>c(SO32-)+c(HSO3-)
C.向pH=8的上述溶液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 的值增大
D.向pH=3的上述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α(HSO3-)减小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与其它元素均不位于同一主族,Y和W的原子序数相差8,Y、Z、W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X、Z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代数和均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的氢化物的水溶液能与W的钠盐溶液,反应得到W的氢化物,说明非金属性M>W
B. X和Y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分子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之比为2:1
C. Z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
D.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W)>r(Z)>r(Y)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l2分别与足量的铁或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均为2NA
B.将NA个NH3分子溶于1 L水中得到1 mol·L-1的氨水
C.标准状况下,22.4 L氮气与22.4 L苯所含分子数均为 NA
D.常温常压下,32gO2、O3的混合物含有2Na个氧原子
根据下列框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2+的氧化性比M2+的氧化性强
B. 在③反应中若不加稀硫酸可能看到红褐色沉淀
C. 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E3+ +3SCN-E(SCN)3↓
D. 在反应①中只能用浓硫酸,既表现了酸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从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现象 | 结论 |
A | 某溶液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另取原溶液少许,向其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确定该溶液存在CO32- |
B | 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向新制氯水中加入有色布条,片刻 后有色布条褪色 | 说明氯水中有HClO存在 |
C | 将淀粉与KCl混合液装于半透膜内,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中, 5min后取烧杯中液体,加碘水变蓝色 | 证明半透膜有破损 |
D | 将气体通入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 可用于除去中CO2的HCl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