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MnO2和浓盐酸加热可以制取Cl2,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下列装置和药品制备无水氯化铁晶体,该物质极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开始时A 装置烧瓶中产生的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气流方向连接完整转置:a→___→___→___→___→b→c→___→___(填仪器接口字母编号)。____
(3)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B装置硬质政璃管内导管口处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无C装置可能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合理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操作顺序选择序号)
①添加药品②连接仪器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点燃A处酒精灯⑤点燃B处酒精灯⑥使B中硬质玻璃管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常温下,在没有氧气存在时,铁粉与水几乎不反应,但在高温下,铁粉能与水蒸气反应。
(1)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止反应,待装置冷却后,取出反应后的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所得滤液中含有Fe3+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检验上述滤液中不含Fe3+,这不能说明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所得的产物中不含+3价的铁,原因是(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向上述滤液中加入NaOH 溶液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了得到白色的Fe(OH)2沉淀,并尽可能可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沉淀,该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简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与氢氧化钠在70℃时反应,生成物中NaClO3和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用KCl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3)H3PO2及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
①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②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1,则氧化产物为____(填化学式)。
(4)取300mL 0.2mol/L 的KI溶液与一定量的酸性KMnO4 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I2和KIO3,则消耗KMnO4的物质的量的是__________mol。
(5)在Fe(NO3)3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溶液先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过一会又变为棕黄色,溶液先变为浅绿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又变为棕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化学药品,一瓶为Na2CO3,另一瓶为NaHCO3。无法将其鉴别开来的方法是
A. 加热 B. 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 溶于水,加入CaCl2溶液 D. 两者分别加入Ba (OH)2溶液
FeCO3与砂糖混用可以作补血剂,实验室里制备FeCO3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利用KSCN溶液检验FeSO4溶液是否变质
B. 沉淀过程中有CO2气体放出
C. 过滤搡作的常用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D. 产品FeCO3在空气中高温分解可得到纯净的FeO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①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
②FeCl3腐蚀Cu 制印刷电路板是由于铁比铜的金属性强
③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④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4H++NO3-==3Fe3++NO↑+3H2O
⑤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制备Fe(OH)3胶体
⑥氢氧化铁与H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OH)3+3H+==Fe3++3H2O
⑦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 和H2
⑧1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⑨检验Fe (NO3)2晶体是否氧化变质的方法是将Fe (NO3) 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 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⑩图示装置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 (OH) 2白色沉淀
A. 1 B. 2 C. 3 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