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溴是一种重的化工原料,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 ⑴操作Ⅱ中,用饱和Na...

溴是一种重的化工原料,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

⑴操作中,用饱和Na2CO3碱性溶液吸收Br2,过程中有CO2产生,反应的粒子方程式为______,当0.6 mol Br2被吸收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

步骤包含萃取,分液和蒸馏,该过程中不必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a.烧杯 b.分液漏斗c.普通漏斗 d.玻璃棒 e.蒸发皿 f.冷凝管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并探究氯水的性质

①将ABC相连,制得Cl2后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为两份,进行甲,乙两个实验,实验操作如下,将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

______

氯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有无色气泡产生

 

 

②由实验乙不能推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酸性,原因是______,若要制备纯净干燥的Cl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实验完毕后,假设装置C中氢氧化钠和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常温下HClO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则常温下NaClO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用含KaKw的表达式表示)

 

Br2 + CO32-+4OH- = 5Br-+ BrO3-+ CO2↑ + 2H2O 6.02×1023 cde 溶液褪色 新制取的氯气中含HCl气体,也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g h e f c b Cl2 + 2NaOH =NaClO + NaCl +H2O c(Na+) >c(Cl-) > c(ClO-) > c(OH-) > c(H+) 【解析】 ⑴根据用饱和Na2CO3碱性溶液吸收Br2,生成溴化钠和溴酸钠,同时有CO2放出写出离子方程式,再根据氧化有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得出答案。 ⑵根据萃取、分液,蒸馏步骤所用的仪器得出。 ⑶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②新制取的氯气中含HCl气体,也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因此除去氯化氢和水。 ③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写出反应方程式,氯化钠和次氯酸的物质的量相等,次氯酸钠水解生成次氯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再比较离子浓度大小,常温下NaClO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与HClO电离平衡常数和离子积关系。 ⑴由图可知,操作Ⅱ中,用饱和Na2CO3碱性溶液吸收Br2,生成溴化钠和溴酸钠,同时有CO2放出,离子方程式为:3Br2 + CO32-+4OH- = 5Br-+ BrO3-+ CO2↑+ 2H2O,由离子方程式可知3个Br2转移5个电子,当0.6 mol Br2被吸收时,转移电子为1mol,即数目为6.02×1023个,故答案为:3Br2 + CO32-+4OH- = 5Br-+ BrO3-+ CO2↑+ 2H2O;6.02×1023。 ⑵萃取、分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蒸馏中用到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等,所以步骤Ⅳ包含萃取,分液和蒸馏,该过程中不必用到的仪器有普通漏斗、玻璃棒、蒸发皿;故选:cde。 ⑶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故答案为:溶液褪色。 ②新制取的氯气中含HCl气体,也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若要制备纯净干燥的Cl2,必须除去氯化氢和水,先通过饱和氯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最后通过长进短出收集气体,所以若要制备纯净干燥的Cl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ghefcb,故答案为:新制取的氯气中含HCl气体,也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ghefcb。 ③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方程式为:Cl2 + 2NaOH =NaClO + NaCl +H2O;恰好完全反应时氯化钠和次氯酸的物质的量相等,次氯酸钠水解生成次氯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a+) >c(Cl-) > c(ClO-) > c(OH-) > c(H+),常温下NaClO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故答案为:Cl2 + 2NaOH =NaClO + NaCl +H2O;c(Na+) >c(Cl-) > c(ClO-) > c(OH-) > c(H+);。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氮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⑴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损耗的主要气体。

已知:CO(g) + NO2 (g) =NO(g) +CO2(g) ΔH= a kJ·mol1(a > 0)

2CO(g) + 2NO(g) =N2(g) + 2CO2(g) ΔH = b kJ·mol1(b > 0)

若用CO还原NO2N2,当消耗标准状况下3.36 L CO时,放出的热量为______ kJ(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

⑵在373K时,向体积为2L的恒容真空容器中通入0.40 mol NO2,发生反应:2NO2(g) N2O4(g) ΔH = 57.0 kJ·mol1测得NO2的体积分数φ(NO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表:

t/min

0

20

40

60

80

NO2

1.0

0.75

0.52

0.40

0.40

 

020min内,υ(N2O4)= ______mol∙L-1∙min-1

②上述反应中,υ(NO2)=k1∙c2(NO2),υ(N2O4)=k2∙c(N2O4),其中k1k2为速率常数,则373K时,k1k2的数学关系式为______。改变温度至T1k1 = k2,则T1______

⑶连二次硝酸(H2N2O2)是一种二元弱酸。25ºC时,向100mL 0.10 mol∙L-1 H2N2O2溶液中加入V mL 0.10 mol∙L-1 NaOH溶液。(已知25ºC时,连二次硝酸的Ka1 = 10-7Ka2 = 10-12)

①若V =100,则所得溶液中c(H2N2O2) ______c(N2O22)(”),通过计算解释原因______

②若V =200,则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查看答案

某些非金属单质可以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例如白磷(P4)可以与过量的热NaOH溶液反应生成PH3气体和NaH2PO2(次磷酸钠)

⑴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NaH2PO2______正盐酸式盐

⑶已知NaH2PO2水溶液pH > 7,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NaH2PO2水溶液pH > 7的原因:______

H3PO2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______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

欲配制0.18 mol∙L-1 醋酸钠溶液500mL,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用托盘天平称取______g无水醋酸钠,溶于适量水中,配成500mL溶液。定容时若仰视容量瓶刻度线,则所配制结果将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方案二:用体积均为250mL且浓度均为______ mol∙L-1的醋酸与氢氧化钠两溶液混合而成(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者体积之和)。

 

查看答案

回收和利用CO2是环境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是减轻温室效应危害的重要途径。

(1)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所示。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CO2经过催化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合成乙烯的反应为

2CO2(g)+6H2(g)==CH2=CH2(g)+4H2O(g)   △H=akJ/mol

已知:

H-H

C=O

C=C

O-H

C-H

键能/kJ/mol

436.0

745.0

615.0

462.8

413.4

 

 

则a=________

(3)T℃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n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H<0,混合气体中CH3OH 的体积分数与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图1中A、B、C 三点对应的体系。CO的转化率最大的是____(填字母),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4) 工业上也用合成气(H2和CO) 合成甲醇,反应为2H2(g)+CO(g)CH3OH(g)   △H<0,在10L的恒容密团容器中充入H2和C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和1mol,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图2中S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__

②已知300℃时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平衡转化率为60% 若再向该平衡体系中再加入2molCO、2molH2、2molCH3OH 若保持温度和容器休积不变,则平衡会_____(填“正向移动”“逆向移动”或“不移动”)。

(5)工业上常用高浓度的K2CO3溶液吸收CO2,得溶液X,再利用电解法使K2CO3溶液再生,其装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①阳极区产生CO2的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利用平衡移动原理,简述CO32-在阴极区再生的原因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成阴、阳离子

B.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

C.同一弱电解质同浓度的溶液,温度不同时,导电能力不同

D.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一定难溶于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