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混合物共26.7 g,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质量变为 17.55 g。
(1)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① | 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色 |
② | 向盛有少量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溴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色 |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氟单质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硅、磷、硫、氯四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1)写出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并说明酸性的强弱顺序) 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它们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并说明稳定性的强弱顺序) ____________。
(3)请总结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________,并用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_______。
某学生为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同浓度的稀盐酸,再将两块大小相同且纯净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加入试管中,反应初始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试管b内加入的金属为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若加入的两块金属的物质的量相等,且试管中稀盐酸足量,充分反应后,气球状态也如上图所示,则试管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分析判断,实验________[填“(1)”或“(2)”]能证明镁的金属性强于铝。
现有某些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信息如表所示。
元素 |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信息 |
T | M层上有6个电子 |
X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
Y | 常温下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简单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
Z | 元素的最高正价是+7 |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_____。
(2)元素Y与氢元素能形成两种常见的10电子微粒,且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种微粒与OH−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微粒,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列表述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
b.Z的简单氢化物比T的简单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____(填对应酸的化学式),理由是__________。
现有下列基本粒子:1H、2H、3H、1H+、234U、235U、238U、40K、40Ca、Cl2、14N、14C,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它们分属________种元素,属于氢元素的核素有________种,属于铀元素的核素有________种。
(2)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质量数相等的粒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4)氢的同位素1H、2H、3H与氧的同位素16O、17O、18O相互结合为水,可得水分子的种数为________;可得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水分子种数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