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 mol·L-1H2SO4溶液 | 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 溶液中NO3—被Fe2+还原为NO2 |
B |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12固体, | 溶液红色变浅 | 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C | 等体积pH=2的HX和HY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铁反应,排水法收集气体 | HX放出的氢气多且反应速率快 | HX酸性比HY强 |
D | 分别测定室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pH | 后者较大 | 证明非金属性 |
A.A B.B C.C D.D
把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口,为了使现象明显,可先往瓶中加入一种物质,该物质可以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①浓硫酸 ②固体烧碱 ③固体碳酸钙 ④生石灰 ⑤固体 ⑥固体食盐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关于中和热测定实验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以用铜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B.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
C.应保证碱液稍过量以便于使酸充分反应
D.稀溶液中,1molCH3COOH 与1molNaOH 充分反应放出的热少于57.3kJ
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点。在一定温度下,用0.1mol/LK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mL、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B点的溶液中有:c(K+)>c(OH-)>c(CH3COO-)>c(H+)
B.A点的溶液中有:c(CH3COO-)+c(OH-)-c(H+)=0.1mol/L
C.C点水电离的c(OH-)大于A点水电离的c(OH-)
D.A、B、C三点溶液均有Kw=c(H+)·c(OH-)=1.0×10-14
下列化学用语描述中正确的是
A.含18个中子的氯原子的核素符号:
B.比例模型可以表示 分子或分子
C.的电离方程式为:
D.次氯酸的结构式: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物质酸性(碱性)的强弱取决于分子或离子给出(接受)质子能力的大小。按照“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Na + 2H2O=2NaOH + H2↑是酸碱反应
B.ClO-+ H2OHClO + OH-是酸碱反应
C.碱性强弱顺序:ClO—>OH—>CHCOO—
D.HCO3-既是酸又是碱,NH3既不是酸又不是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