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学习小组对人教版教材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C12H22O11...

某学习小组对人教版教材实验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C12H22O11),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迅速搅拌进行如下探究;

1)观察现象: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按压此黑色物质时,感觉较硬,放在水中呈漂浮状态,同学们由上述现象推测出下列结论:

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④浓硫酸具有酸性 ⑤黑色物质具有强吸附性

其中依据不充分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为了验证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态产物,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A中最好选用下列装置_________(填编号);

②图1 B装置所装试剂是_________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E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

③图1A装置中使蔗糖先变黑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后体积膨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④某学生按图进行实验时,发现D瓶品红不褪色,E装置中有气体逸出,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推测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②④ Ⅱ 品红溶液 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C12H22O11(蔗糖)12C+11H2O 2H2SO4(浓)+CCO2↑+2SO2↑+2H2O CO气体能还原热的酸性高锰酸钾 5CO+6H++2MnO4-5CO2↑+2Mn2++3H2O 【解析】 (1)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2)①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为固液不加热装置; ②B中盛放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用E中的氢氧化钡溶液检验二氧化碳,D中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③浓硫酸能使蔗糖脱水生成C,浓硫酸有强氧化性能将C氧化成二氧化碳; ④CO气体能还原热的酸性高锰酸钾。 (1)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说明黑色物质具有强吸附性;根据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酸性;答案为②④; (2)①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为固液不加热装置,装置选择Ⅱ; ②B中盛放品红溶液,用来检验二氧化硫,用E中的氢氧化钡溶液检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Ba(OH)2溶液变浑浊,所以要先除去二氧化硫,所以C中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D中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③浓硫酸有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生成C,方程式为C12H22O11(蔗糖)12C+11H2O;浓硫酸有强氧化性能将C氧化成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H2SO4(浓)+CCO2↑+2SO2↑+2H2O; ④D瓶品红不褪色,说明气体中无二氧化硫,E装置中有气体逸出,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气体可能是浓硫酸将C氧化成一氧化碳,CO气体能还原热的酸性高锰酸钾,故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O+6H++2MnO4-5CO2↑+2Mn2++3H2O。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上苯乙烯是合成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单体,如图是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苯乙烯的分子式为C8H8

B.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可制备高分子化合物

C.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D.苯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可以获得预期效果的是(  )

A. 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少量水

B. 用溴水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C. 用质谱法测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

D. 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纤维素、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苯、乙酸、乙醇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且都能与金属钠反应

C.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D.等物质的量的乙烷和乙醇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不相等

 

查看答案

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合物是( )

A.溴和CCl4 B.苯和溴苯 C.硝基苯和水 D.汽油和苯

 

查看答案

波音787型飞机的机身和机翼大量使用下列哪种材料(  )

A. 液晶高分子材料    B. 橡胶

C. 高分子分离膜    D. 碳纤维复合材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