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稀溴水和氯化铁溶液都呈黄色,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 (填粒子的化学式,下同);
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
(2)如果要验证乙同学判断的正确性,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可用试剂,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请将选用的试剂代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可供选用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E.硝酸银溶液 F.碘化钾淀粉溶液
实验方案 | 所选用试剂(填代号) | 实验现象 |
方案一 |
|
|
方案二 |
|
|
(3)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则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种中学化学常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如下:
可供参考的信息有:
①甲、乙、丙、丁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
②A由X和Y两种元素组成,其原子个数比为l︰2,元素质量之比为7︰8。
③B气体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H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E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每反应lmol的A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mol;
(2)F与丁单质也可以化合生成G,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量F的饱和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①、②、③。
试将①、②、③对应的分散质具体的化学式填人下列方框中: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M与H组成元素相同,可以将G氧化为F,且不引进新的离子。试写出M在酸性环境下将G氧化为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向体积为2 L的固定密闭容器中通入3molX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 2X(g) Y(g)+3Z(g)
(1)经5min 后反应达到平衡 , 此时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时的1.2倍, 则用Y表示的速率为_____________mol/(L·min);
(2)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丙、丁四个同样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同一段时间内测得容器内的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X)=3.5 mol/(L·min); 乙:v(Y)=2 mol/(L·min);丙:v(Z)=4.5mol/(L·min);丁:v(X)=0.075 mol/(L·s)。若其它条件相同,温度不同,则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
(3)若向达到(1)的平衡体系中充入氮气,则平衡向_____(填"左"或"右"或"不)移动;若向达到(1)的平衡体系中移走部分混合气体,则平衡向_____(填“左”或“右”或“不”)移动;
(4)若在相同条件下向达到(1)所述的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5molX气体 , 则平衡后X 的转化率与(1)的平衡中X的转化率相比较:_____________
A.无法确定
B.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C.前者一定等于后者
D.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5)若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起始时加入X、Y、Z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 达到平衡时仍与(1)的平衡等效,则a、b、c应该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6)若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起始时加入X、Y、Z 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 达到平衡时仍与(1)的平衡等效,且起始时维持化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c的取值范围应该为_____。
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 活动性:Al>Fe>Cu |
B |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 氧化性:Cl2>Br2>I2 |
C |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 溶解性Ag2S>AgBr>AgCl |
D |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非金属性:Cl>C>Si |
A.A B.B C.C D.D
多硫化钠Na2Sx()在结构上与Na2O2、FeS2等有相似之处,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成Na2SO4,而NaClO被还原成NaCl,反应中Na2Sx与NaClO物质的量之比为1:16,则x值是
A.5 B.4 C.3 D.2
核黄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疲劳。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已知: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能发生酯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