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ZnS呈白色,CuS呈黑色;常温下,Ksp(ZnS)=3.0×10-25,Ksp(CuS)=1.0×10-36;pM=-lgc(M2+)。常温下,向10.0mL0.20mol•L-1ZnCl2溶液中逐滴滴加0.10mol•L-1Na2S溶液,溶液中pM与加入Na2S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V0=20.0mL,m=12.5-lg3
B.相同实验条件下,若用10.0mL0.20mol•L-1CuCl2溶液代替上述ZnCl2溶液,则反应终点b向d方向移动
C.若c(ZnCl2)=0.10mol•L-1,则反应终点可能为e点
D.向b点浊液中加入0.002molCuCl2固体,白色沉淀变黑色
25℃时,向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Cl和Na2CrO4溶液中分别滴加AgNO3溶液(Ag2CrO4为砖红色),平衡时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2
B.L1为Na2CrO4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时离子浓度关系曲线
C.用AgNO3标准溶液测定溶液中Cl-含量时可用Na2CrO4作指示剂
D.L1和L2交点处对应的两种溶液中c(Ag+)=c(Cl-)=c(CrO42-)
已知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1)该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有机物发生加聚反应后,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该有机物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该有机物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
黄铜灰渣(含有Cu、Zn、CuO、ZnO及少量的FeO、Fe2O3)生产氯化铜晶体的流程如下:
(1)反应Ⅰ中所加Zn粉不能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液Ⅱ中含有的主要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系列操作”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空气中直接加热CuCl2·xH2O晶体得不到纯的无水CuCl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CuCl2·xH2O晶体中x值的测定:称取3.420g产品溶解于适量水中,向其中加入含AgNO3 4.400×10-2mol的AgNO3溶液(溶液中除Cl- 外,不含其它与Ag+反应的离子),待Cl- 完全沉淀后,用含Fe3+的溶液作指示剂,用0.2000 mol·L-1的KSCN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AgNO3。使剩余的Ag+以AgSCN白色沉淀的形式析出。
①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滴定过程用去上述浓度的KSCN标准溶液20.00mL,则CuCl2·xH2O 中x值为________。
填空:
I. 某有机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球棍模型如图所示:
(1)该有机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2)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3)该有机物可以发生加聚反应,其产物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该有机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b. 能发生水解反应
c. 不能与溴的CCl4溶液反应 d. 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II. 实验室制得气体中常含有杂质,影响其性质检验。下图A为除杂装置,B为性质检验装置,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 气体 | 反应原理 | A中试剂 |
① | 乙烯 | 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 | ______________ |
② | 乙烯 | 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③ | 乙炔 | 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 ______________ |
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实验中所用的草酸为稀溶液,可视为强酸。
(1)将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2MnO4- +_______C2O42- +_____ _____=2Mn2+ +______CO2↑ +_______H2O
(2)该小组进行了实验I,数据如下。
H2SO4溶液 | KMnO4溶液 | H2C2O4溶液 | 褪色时间(分:秒) |
1mL 2mol/L | 2mL 0.01mol/L | 1mL 0.1mol/L | 2:03 |
1mL 2mol/L | 2mL 0.01mol/L | 1mL 0.2mol/L | 2:16 |
一般来说,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______。但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该小组欲探究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在实验I的基础上,只改变草酸溶液浓度进行了实验II,获得实验数据并绘制曲线图如下。
①用文字描述曲线图表达的信息______。
②该小组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其中能够解释MO变化趋势的是______。
a | KMnO4与H2C2O4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反应过程中生成Mn(VI)、Mn(III)、Mn(IV),最终变为无色的Mn(II)。(括号中罗马数字表示锰的化合价) |
b | 草酸根易与不同价态锰离子形成较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
c | 草酸稳定性较差,加热至185℃可分解。 |
(4)该小组为探究ON段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又进行了实验III,所得数据如下。
H2SO4溶液 | Na2SO4固体 | KMnO4溶液 | H2C2O4溶液 | 褪色时间(分:秒) |
1mL 0.1mol/L | 1.9×10-3mol | 2mL 0.01mol/L | 1mL 0.2mol/L | 16:20 |
1mL 0.5mol/L | 1.5×10-3mol | 2mL 0.01mol/L | 1mL 0.2mol/L | 8:25 |
1mL 1.0mol/L | 1.0×10-3mol | 2mL 0.01mol/L | 1mL 0.2mol/L | 6:15 |
1mL 2.0mol/L | 0 | 2mL 0.01mol/L | 1mL 0.2mol/L | 2:16 |
该小组进行实验III的目的是______。
(5)综合实验I、II、III,推测造成曲线MN变化趋势的原因______。为验证该推测还需要补充实验,请对实验方案进行理论设计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