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研究性小组决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明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取5mL 0.1mo...

某研究性小组决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明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取5mL 0.1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mol/L FeCl3溶液2mL,发生如下反应:2Fe3+2I2Fe2+I2。为证明该反应具有可逆性且具有限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液,滴加AgNO3溶液,发现有少量黄色沉淀(AgI),证明反应物没有反应完全; 

②再取少量反应液,加入少量CCl4振荡,发现CCl4层显浅紫色,证明萃取到I2,即有I2生成综合①②的结论,他们得出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反应限度

(1)老师指出他们上述实验中①不合理,你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改变反应物用量的前提下,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步骤②适合检验生成I2较多的情况下,还有一种简便方法可以灵敏地检验是否生成了I2,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

①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___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流计读数为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在甲中加入FeCl2固体,发现电流计又发生偏转,则甲中的石墨作_______”)极,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KI过量,故不能直接检验是否存在I-取少量反应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还有Fe3+未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液,滴加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说明生成了I2氧化2I--2e-=I2负Fe2+-e-=Fe3+ 【解析】 (1)根据实验①中KI溶液、FeCl3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知,KI过量,不能直接检验I-判断反应具有可逆性。要证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应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Fe3+。 (2)检验I2用淀粉溶液。 (3)①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I-发生氧化反应生成I2。 ②在甲中加入FeCl2固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电极上Fe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 (1)实验①中n(KI)=0.1mol/L×0.005L=0.0005mol,n(FeCl3)=0.1mol/L×0.002L=0.0002mol,该反应中KI过量,不能直接检验是否含I-判断反应的可逆性,实验①不合理。在不改变反应物用量的前提下,要证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应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Fe3+,改进的方法是:取少量反应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还有Fe3+未完全反应,证明反应具有可逆性。 (2)检验I2可用淀粉溶液,方法是:取少量反应液,滴加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说明生成了I2。 (3)①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e2+,乙中石墨电极上I-发生氧化反应生成I2,电极反应式为2I--2e-=I2。 ②在甲中加入FeCl2固体,Fe2+浓度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中Fe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甲中的石墨作负极,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碱式硫酸铁[Fe(OH)SO4]可用净水剂、媒染剂等。工业上利用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生产碱式硫酸铁的部分工艺如下: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3.4

完全沉淀

3.2

9.7

4.4

 

 

(1)反应Ⅰ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Ⅱ中加入NaHCO3调节体系的pH在_____________范围内。

(3)反应Ⅲ中生成的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反应Ⅲ中通入O2可减少NaNO2的用量,当消耗1molO2可节约n(NaNO2)=_____mol。

(5)用稀硫酸调节体系的pH时,若硫酸加入量过少,容易生成沉淀;若硫酸加入量过大,不利于产品形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碱式硫酸铁溶于水后生成的Fe(OH)2+离子可部分水解生成Fe2(OH)42+ 聚合离子,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合成氨反应有重要意义,请完成下列探究。

1)生产氢气: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炭即产生水煤气。C(s)H2O(g)H2(g)CO(g) ΔH=+131.3kJ·mol1ΔS=+133.7J·mol1·K1

该反应在低温下___________(不能”)自发进行。

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在400℃时,N2(g)3H2(g)2NH3(g)K0.5

400℃时,2NH3(g)N2(g)3H2(g)K′________(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________v(N2)(不能确定”)

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合成氨反应的平衡________移动(向左向左”);反应的ΔH__________(增大减小不改变”)

3)水煤气转化反应CO(g)+H2O(g)CO2(g)+H2(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现将不同量的CO(g)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得到如下两组教据:

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CO

H2O

H2

CO

1

650

4

2

1.6

2.4

5

2

900

2

1

0.4

1.6

3

 

 

实验l中以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CO2)=____________

实验1的平衡常数K1__________实验2的平衡常数K2(大于””小于,等于”“不能确定”)

该反应正方向为_____________(”)热反应;

 

查看答案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品,完成下列实验。

已知2NH3+3CuON2+3Cu+3H2O,该实验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

1)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倒扣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浓氨水与固体NaOH接触,会逸出大量氨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质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若氨水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和,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的实验:

实验:将转化为如图

(1)Fe3+Cu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请填写实验方案:查阅资料:

的化学性质与相似,白色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4mL ______  溶液,向其中滴加3 KSCN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KSCN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

步骤2:取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将转化为

实验方案

现象

3mL  溶液中加入1mL 稀硝酸

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探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查阅资料:棕色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O 产生的原因______

(4)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角度对体系中存在的反应进行

反应反应;    反应NO反应

①依据实验现象,甲认为反应的速率比反应______

②乙认为反应是一个不可逆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乙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③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

煤燃烧排放的烟气中主要含形成酸雨、污染大气,对烟气进行脱硫,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烟气脱硫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已知下列反应:

  

    

则反应    ______

(2)采用氨水烟气脱硫,最终可得到氮肥.将相同物质的量的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______  填字母编号

A.             

C.     

(3)烟气在较高温度经如图1方法脱除,并制得

①在阴极放电的物质是 ______

②在阳极生成的电极反应式是 ______

③已知室温下,将脱除后制得的配成 溶液,与  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 ,  溶液与  溶液的体积比为 ______ 欲使溶液中,则应保持溶液中  ______

(4)一定条件下,用NiO作催化剂,利用如下反应回收燃煤烟气中的硫.反应为:其他条件相同、催化剂不同时,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2,不考虑催化剂的价格因素,选择 ______ 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较为合理选填序号

                  

选择该催化剂的理由是: ______

某科研小组用选择的催化剂,在时,研究了分别为1131时,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则图3中表示1的变化曲线为 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