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 目的 | 实验 |
A |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
B |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
C |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
D |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
A. A B. B C. C D. D
对烟道气中进行回收再利用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I. 还原法
(1)一定条件下,由和反应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每生成,该反应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
(2)在绝热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若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则已达平衡状态
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c.达平衡后若再充入一定量,平衡常数保持不变
d.分离出,正、逆反应速率均保持不变
(3)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和,分别进行三组实验。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三组实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填“”、“”或“”);实验从反应开始至平衡时,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
II.溶液吸收法
常温下,用溶液吸收的过程中,溶液随吸收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4)常温下,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
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是重要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回答下列问题:
(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①使纯H2缓慢地通过处于721 ℃下的过量氧化钴CoO(s),氧化钴部分被还原为金属钴(Co),平衡后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
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是CO_________H2(填“大于”或“小于”)。
(2)721 ℃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O(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反应,则平衡时体系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填标号)。
A.<0.25 B.0.25 C.0.25~0.50 D.0.50 E.>0.50
(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ΔH__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_________eV,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Shoichi研究了467 ℃、489 ℃时水煤气变换中CO和H2分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催化剂为氧化铁,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PH2O和PCO相等、PCO2和PH2相等。
计算曲线a的反应在30~90 min内的平均速率(a)=___________kPa·min−1。467 ℃时PH2和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89 ℃时PH2和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炉炼铁过程中发生反应: Fe2O3(s)+CO(g) Fe(s)+CO2(g),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见表。
温度T/℃ | 1000 | 1150 | 1300 |
平衡常数K | 4.0 | 3.7 | 3.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高炉的高度可以有效降低炼铁尾气中CO的含量
B.由表中数据可判断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C.为了使该反应的K增大,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c(CO)
D.1000℃下Fe2O3与CO反应,t min达到平衡时c(CO) =2×10-3 mol/L,则用CO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2×10-3/t mol/(L·min)
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NO(g)+2CO(g)N2(g)+2CO2(g)+Q(Q>0),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过程中NO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若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照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加催化剂
C. 增大反应物中NO的浓度 D. 向密闭容器中加入氩气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B、D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物A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
时间
温度 | 0 | 20 | 40 | 50 |
① | 800 | ||||
② | 800 | x | |||
③ | 800 | y | |||
④ | 820 |
A.①中B在 min平均反应速率为
B.②中,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C.③中
D.比较①④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