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列实验、现象以及由现象推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方法 | 现象 | 结论 |
A |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 | 下层接近无色,上层显紫红色 |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B |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
C |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
D | 用碎瓷片做催化剂,给石蜡油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逐渐褪色 | 石蜡油裂解一定生成乙烯 |
A. A B. B C. C D. D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SO2缓慢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 溶液红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B |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 气体红棕色加深 | 2NO2(g) N2O4(g)为放热反应 |
C | 某黄色溶液X中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成蓝色 | 溶液X中含有Br2 |
D | 无水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产生的气体Y通入酸性KMnO4溶液 | 溶液紫色褪去 | 气体Y中含有乙烯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B.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 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C.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
D. 《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A装置Cu和浓硝酸制取NO B.图B装置实验室制备Cl2
C.图C装置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图D装置实验室分离CO和CO2
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将盐酸滴入NaHCO3溶液中 | 有气泡产生 | 氯的非金属性比碳强 |
B | 用pH试纸分别测定0.1mol/L的苯酚钠和0.1mol/L的Na2CO3溶液的pH | 苯酚钠溶液的pH约为8 Na2CO3溶液的pH约为10 | 苯酚的酸性强于HCO3- |
C | 分别将己烯与苯加入溴水溶液中 | 溴水均褪色 | 两种物质使溴水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
D | 向2mL0.1mol/LMgCl2溶液中加入5mL0.1mol/L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后,继续滴入几滴FeCl3浓溶液,静置 | 出现红褐色沉淀 | 同温下,Ksp[Mg(OH)2]大于Ksp[Fe(OH)3] |
A.A B.B C.C D.D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证明反应速率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 用3mL稀硫酸与足量纯锌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慢,然后加入1mL 1mol·L−1CuSO4溶液,迅速产生较多气泡 |
B |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硝酸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
C | 证明“84”消毒液的氧化能力随溶液pH的减小而增强 | 将“84”消毒液(含NaClO)滴入品红溶液中,褪色缓慢,若同时加入食醋,红色很快褪为无色 |
D | 证明氯化银的溶解度大于硫化银的溶解度 | 向2mL 0.1mol·L−1硝酸银溶液中加入1mL 0.1 mol·L−1 NaCl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几滴0.1mol·L−1的Na2S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