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2气体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低于38℃时析出NaClO2•3H2O,高于38℃时析出NaClO2。
(1)工业上常将ClO2制备成NaClO2固体以便运输和贮存,流程如下:
①吸收器中,H2O2的作用是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②在吸收器反应时应控制温度低于5℃的原因是:____。
③操作a:55℃蒸发至有大量晶体析出、____、用介于38℃~60℃的温水洗涤、低于60℃干燥,得到NaClO2固体。
(2)将ClO2溶于水得到溶液,为测定其浓度,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步骤1:取待测ClO2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
步骤2:用稀H2SO4调节溶液pH <2.0,加入足量的KI晶体充分反应;
步骤3:加入几滴淀粉溶液,逐滴加入0.1 mol· L-1的Na2S2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2O3溶液20.00mL;
已知:2ClO2+10KI+4H2SO4=2KCl+5I2+4K2SO4+4H2O,I2+2Na2S2O3=Na2S4O6+2NaI,试计算溶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写出计算过程)。____
硫有多种化合物,如H2S、COS(羰基硫)、SO2等,它们对环境均有一定的影响。
(1)H2S经 K2CO3溶液吸收后,生成两种酸式盐。其中任意一种酸式盐的化学式是____。
(2)COS(羰基硫)燃烧时有SO2生成,其原理为:2COS+3O22CO2+2SO2。若转移3.612×1024个电子,则参加反应COS(羰基硫)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
(3)电厂排出的烟气中含有CO、SO2等。SO2能与H2S反应生成S和H2O,说明SO2具有____性。CO在催化剂存在时可与SO2反应,转化为一种固体和一种无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4)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可有效吸收废气中的SO2,减少酸雨的产生。
①在煤炭中加入石灰石可减少燃烧时SO2的排放量,并生成Ca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②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填序号)。
a.避免直接用高硫煤作燃料 b.把工厂的烟囱造高
c.燃料脱硫 d.开发新能源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铁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及性质。(夹持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开始前,先打开活塞K通一段时间N2。关闭活塞K后,向A中滴加一定量的浓硫酸,加热观察到A中铁片上有气泡产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实验开始前,先通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
(2)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B装置中溶液褪色,说明有____(填化学式)生成。再取出A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浓硫酸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C装置中____(填“有”或“无”)沉淀生成。D中溶液紫色褪去,体现气体产物的____性(填“氧化”、“还原”或“漂白性”)。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转鼓指数是反映烧结矿的机械强度的物理性能指标,其值越大,机械强度越好。某炼钢厂的工业废渣中主要含有Al2O3、Fe2O3、SiO2,对该废渣进行处理来获取活性氧化铝,其流程如下:
(1)烧结时往往需要加入MgO以提高烧结产物的转鼓指数,下图是转鼓指数与MgO含量的关系曲线。根据此图可知,最适宜的MgO含量是____%。
(2)烧结产物主要有NaAlO2、Ca2SiO4、NaFeO2及气体X。气体X是____。
(3)碱浸前需将烧结产物进行粉碎,其目的是____。碱浸过程中,NaFeO2可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一种含铁的化合物,该含铁的化合物是____。
(4)酸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C、E是常见的金属单质,E为紫红色,反应①可用于焊接铁轨,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实现反应C→F的转化。
a.稀盐酸 b.氯气/点燃 c.CuSO4溶液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聚合硫酸铁[Fex(OH)y(SO4)z](铁元素化合价为+3)是一种高效的混凝剂,常用于净水,它的组成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测定: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聚合硫酸铁配成100.00 mL的溶液。②准确量取25.00 mL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6.99g。③准确量取25.00mL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灼烧至恒重,得到红棕色固体1.92g。该聚合硫酸铁组成中x∶y∶z的值为
A. 6∶8∶5 B. 4∶2∶5 C. 1∶1∶2 D.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