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该方法属于( )
A.蒸发法 B.结晶法
C.过滤法 D.升华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 水玻璃、双氧水、漂粉精、硅胶都是混合物
C. 直径在10-9 ~ 10-7mNaCl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能形成胶体
D. “陶成雅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电化学相关知识后,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将开关K与a连接,则乙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开关K与b连接,则乙________极,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实验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溶液中Na+向甲极移动
B.从甲极处逸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C.反应一段时间后加适量盐酸可恢复到电解前电解质的浓度
D.相同条件下,电解一段时间后,甲电极和乙电极上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一定相等
(4)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实验二结束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发现________(填“甲”或“乙”)极附近变红。若标准状况下乙电极产生22.4mL气体,剩余溶液体积为200mL,则该溶液的pH为_____。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25 ℃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固体,得到pH为11的溶液,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mol·L-1。
(2)电离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强弱的物理量。已知:
化学式 | 电离常数(25 ℃) |
HCN | K=4.9×10-10 |
CH3COOH | K=1.8×10-5 |
H2CO3 | K1=4.3×10-7、K2=5.6×10-11 |
①25 ℃时,有等pH的a.NaCN溶液、b.Na2CO3溶液和c.CH3COONa溶液,三溶液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a b c表示)
②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室温时,向100mL 0.1mol/L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 NaOH溶液,得到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甲乙两个原电池装置。
(1)如图甲,a和b用导线连接,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溶液中SO42-移向______(填“Cu”或“Fe”)极。
(2)如图乙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负极材料是_____。正极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若消耗负极5.4g,则放出气体______mol。
(3)将反应Cu + Fe2(SO4)3=2FeSO4 + CuSO4设计成盐桥电池并画图____________
(4)依据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原理设计原电池,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
甲醇作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焓变数据如下
化学反应 | 500℃平衡常数 | 焓变 |
①CO(g)+2H2(g)CH3OH(g) | K1=2.5 | ΔH1=-116 kJ·mol-1 |
②CO2(g)+H2(g)H2O(g)+CO(g) | K2=1.0 | ΔH2=+41 kJ·mol-1 |
③CO2(g)+3H2(g)CH3OH(g)+H2O(g) | K3=? | ΔH3=? |
(1)反应③的K3=__________________,ΔH3=__________________。
(2)500℃时,将2mol CO2和2mol H2充入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②,5min后达到平衡后,则0~5min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v(H2)=________。
(3)500℃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CO2(g)、H2(g)、CH3OH(g)、H2O(g)的浓度(mol·L-1)分别为0.1、0.8、0.3、0.15,则此时v正_________v逆(填“>”“<”或“=”)。
(4)若一定量的CO2和H2在绝热恒容的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②,下列可以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b.混合气体中CO2、H2、H2O、CO(g)的含量相等
c. v(CO2)生成=v(CO)消耗
d.容器内温度不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