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利用反应TiO2(s)+CCl4(g) TiCl4(g)+CO2(g),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制取TiCl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CCl4、TiCl4的沸点分别为76 ℃、136 ℃,CCl4与TiCl4互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⑤分别盛装碱石灰、NaOH溶液
B.②中热水的作用是使CCl4汽化,④中冰水的作用是使TiCl4冷凝
C.③中反应结束后,先停止通N2,再停止加热
D.分离④中的液态混合物,采用的操作是分液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向1LpH=1的醋酸溶液中加水,所得溶液的H+数目大于0.1NA
B.60g乙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充分反应后断裂的C-O键数目为NA
C.某无水乙醇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5.6LH2,该乙醇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4NA
D.已知C2H4(g)+H2(g)=C2H6(g)△H=-137.0kI/mol,乙烯与H2加成时放出68.5kJ热量,则反应过程中被破坏的碳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数目为NA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发生“碳九”泄露,造成水体污染。“碳九”是在石油加工时获得的一系列含碳数量在9左右的碳氢化合物。通过石油裂解得到的“碳九”主要是脂肪烃。裂解“碳九”经过催化重整后可得到异丙苯、甲乙苯、三甲苯等芳烃“碳九”。以下有关“碳九”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九”会沉入海底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B.裂解“碳九”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
C.分子式为C9H12的芳烃“碳九”共有10种
D.芳烃“碳九”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浅绿色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又名莫尔盐,(NH4)2SO4·FeSO4·6H2O]比绿矾(FeSO4·7H2O)更稳定,常用于定量分析。莫尔盐的一种实验室制法如下:
废铁屑溶液A莫尔盐
(1)向废铁屑中加入稀硫酸后,并不等铁屑完全溶解而是剩余少量时就进行过滤,其目的是___;证明溶液A不含Fe3+的最佳试剂是___(填序号字母)。
A 酚酞溶液 B KSCN溶液
C 烧碱溶液 D KMnO4溶液
操作Ⅰ的步骤是:加热蒸发、___、过滤。
(2)操作Ⅰ得到的莫尔盐晶体用少量乙醇淋洗,其目的是:①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水等杂质②______。
(3)用托盘天平称量(NH4)2SO4晶体,晶体要放在天平___(填“左”或“右”)盘。
(4)从下列装置中选取必要的装置制取(NH4)2SO4溶液,连接的顺序(用接口序号字母表示)是:a接___;__接___。
将装置C中两种液体分离开的操作名称是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
熟悉和使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及用途,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仪器a.分液漏斗 b.试剂瓶 c.集气瓶 d.滴定管 e.容量瓶 f.量筒 g.托盘天平中,标有“0”刻度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下列仪器中,没有用到“磨砂”工艺处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试管 b.分液漏斗 c.带滴管的试剂瓶(滴瓶)d.集气瓶 e.酸式滴定管 f.碱式滴定管
(3)用装置甲、乙、丙和乳胶管组成一套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可用于制取并收集NH3或HCl气体,可供选择的液体试剂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丙中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①若制取某气体的过程中,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且烧瓶中的试剂A与分液漏斗中的试剂B均为无色液体,则试剂A为________,制取该气体利用了B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变蓝,说明乙中气体已集满。若石蕊溶液变蓝,则烧瓶甲中应加入的固体试剂A为________。
②若在乙中收集氨气,气体流经装置的顺序是:a―→____―→_____―→d(填接口代号)。
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活动。
请你参与实验并完成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把2 g 锌粒放入锥形瓶内,通过分液漏斗加入1 mol·L-1稀硫酸40 mL,收集10 mL气体,通过记录______得到反应速率为x mol·(L·min)-1。实验开始时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
①甲、乙两试管各有两根导管,用橡胶管连接对应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试管,发生反应,放出气体,则固体混合物和稀硫酸应分别置于___、__仪器中(填仪器编号);
②G管可以用化学实验室里的一种常用仪器来替代,这种仪器的名称是___;
③仪器甲、乙接口的连接方式如下:A连接__,B连接___,C连接___(填写各接口的编号);
④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收集完气体后,丙装置读数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
(3)丙同学与甲同学实验目的相同:用图3装置测定生成的CO2的质量,但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从而导致实验误差___,请你分析其中使测定结果可能偏大的主要原因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