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化合物如图的分子式均为C7H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M、N均能与溴水发生加...

化合物如图的分子式均为C7H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M、N均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W、M、N的一氯代物数目相等

C.W、M、N分子中的碳原子均共面 D.W、M、N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解析】 A.由 结构简式可知, W不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M、N均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 W的一氯代物数目为4种,M的一氯代物数目3种,N的一氯代物数目4种,故B错误;C. 根据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分子和苯分子的共面结构可知,W、N分子中的碳原子均共面,M中的碳原子不能共面,故C错误,D. W中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了有氢原子,M和N均含碳碳双键,故W、M、N均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故D正确;答案: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溴丙烷与氢氧化钾水溶液混合加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丙烷与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

B.1mol·L-1CuSO4溶液2mL0.5mol·L-1NaOH溶液4mL混合后加入40%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煮沸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C.向试管中加入34无水乙醇,将试管浸入50℃左右热水浴中。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D.热的苯酚溶液自然冷却变浑浊,是因为温度降低析出了苯酚晶体

 

查看答案

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

A. 醛基的电子式:

B. 丙烷的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

C. 乙烯的最简式(实验式):CH2

D. 硝基苯的结构简式:

 

查看答案

某学生用0.2000mol•L-1的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①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并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

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液体

③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线稍下,并记下读数

④量取20.00mL待测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3mL酚酞溶液

⑤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请回答:

1)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___(填编号)

2)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应将标准NaOH溶液注入___(从图中选填”)中。

3)下列操作会引起实验结果偏大的是___(填编号)

A.在锥形瓶装液前,留有少量蒸馏水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液体时,释放液体前滴定管前端有气泡,之后消失

4)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锥形瓶中溶液___

5)以下是实验数据记录表:

 

滴定次数

 

盐酸体积(mL)

NaOH溶液体积读数(mL)

滴定前

滴定后

1

20.00

0.00

21.30

2

20.00

0.00

16.30

3

20.00

0.00

16.32

 

 

通过计算可得,该盐酸浓度为___ mol•L-1(计算结果保留4位小数)

 

查看答案

已知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700

800

83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1.7

1.1

1.0

0.6

0.4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ΔH___0(”““=”)

2830℃时,向一个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A0.80molB,如反应初始6s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mol•L-1•s-1,则6sc(A)=___mol•L-1C的物质的量为___mol;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

3)一定温度下,能判断该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消耗nmolC

A的转化率不变

③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41200℃时,C(g)D(g)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

 

查看答案

由锌片、铜片和200m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1)原电池的负极反应是___,正极反应是___

2)电流的方向是___

3)一段时间后,当在铜片上放出1.12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H2SO4恰好消耗一半。则产生这些气体的同时,共消耗___g锌,___个电子通过了导线,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 (设溶液体积不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