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和乙醇是两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也可作为新能源。
(1)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二甲醚(CH3OCH3):
①CO(g)+H2O(g)=CO2(g)+H2(g) ΔH 1=a kJ·molˉ1
②CO2(g)+3H2(g)=CH3OH(g)+H2O(g) ΔH 2=b kJ·molˉ1
③2CH3OH(g)=CH3OCH3(g)+H2O(g) ΔH 3=c kJ·molˉ1
则反应 2CO(g)+4H2(g)=CH3OCH3(g)+H2O(g)的 ΔH=_________kJ·molˉ1。
(2)已知气相直接水合法可以制取乙醇:H2O(g)+C2H4(g) CH3CH2OH(g)。
在 n(H2O)∶n(C2H4)=1∶1 的条件下投料,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及压强(p) 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①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A.p1>p2 B.280℃时,vB>vC
C.A、B、C 三点的平衡常数 KA>KB>KC D.低温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②在 p2,280℃条件下,C 点的 v 正 ____v 逆 (填“>”、“<”或“=”),理由是________。
③计算图 1 中 A 点的平衡常数 Kp=_________。(结果用 p2 的代数式表示,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在 n(H2O)∶n(C2H4)=1∶x 的条件下投料,某研究小组在压强为 p2,温度为 252℃ 时,进行平衡体系中乙醇的体积分数随投料比变化的测定实验。在图 2 中画出平衡体系中乙醇的体积分数 φ 随 x 变化的示意图____。
Ⅰ.白色无机盐 X(含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400)能与水发生反应。为了探究 X 的组成,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已知:白色沉淀 D 中的一种成分及质量与沉淀 B 相同。
(1)白色沉淀 D 的成分为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2)黑色固体 A 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3)X 与 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Ⅱ.已知:①将 0.1 mol·Lˉ1KI 溶液加入到 0.1 mol·Lˉ1 FeCl3 溶液中时,可以看到溶液颜色加深,滴加淀粉后溶液变为蓝色;②当离子浓度相同时,氧化性:Ag+>Fe3+;③ 若浓度减小时,离子的氧化性也会随之减弱。
(1)甲同学猜测,0.1 mol·Lˉ1 KI 溶液(事先加入几滴淀粉溶液)加入到 0.1 mol·Lˉ1AgNO3 溶液中时,溶液应变蓝色。请写出该猜测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实 验结果未见到蓝色。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有问题,理由是_________。请你用原电池的方法证明Ag+也能氧化 Iˉ,要求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明电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 ________。
取 30.8g 甲酸铜[(HCOO)2Cu]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分解,会生成含两种红色固体的混合物 A 和混合气体 B;若相同质量的甲酸铜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则生成黑色固体 D 和 CO2、H2O。固体 A 和 D 质量相差 2.4g。则:
(1)红色固体 A 中 Cu 单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2)将混合气体B 置于O2 中充分燃烧,消耗 O2 的体积是_________L (换算为标准状况)。
(1) KClO3 在 673K 时可分解为固体 A 和固体 B(物质的量之比为 3∶1),其中固体 A 所含元素与 KClO3 完全相同。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比较KClO3 和固体 A 的热稳定性:KClO3_______固体 A(填“>”、“<”或“=”)。
(2)NaCN 各原子均满足 8 电子稳定结构。写出 NaCN 的电子式_________。
某固体样品可能含有Cu、SiO2、Fe2O3、Na2CO3、KAl(SO4)2、KNO3 中的若干种。为确定其组成,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
已知:①所用试剂均过量;②固体 B 的质量小于固体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色气体一定是纯净物
B.固体样品中一定有 Cu、Fe2O3、SiO2、Na2CO3
C.向溶液 A 加入足量浓氨水所得固体质量可能与固体 C 质量相等
D.向溶液 C 中通入 CO2 可改为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不影响实验结论
为探究铁和硫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过程:
已知:①铁和硫反应产物不溶于碱,能溶于硫酸
②硫可溶于热碱溶液,发生类似于 Cl2 和 NaOH 溶液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合粉末应在 N2 氛围中进行加热,所用 H2SO4 溶液应先煮沸
B.取溶液 A,滴加 KSCN 溶液,未出现红色,可证明铁和硫反应只有+2 价铁生成
C.滤渣用稀 H2SO4 溶解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D.硫溶于热碱溶液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是3S+6OH-2S2-+SO32-+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