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理由是:___。
(实验探究Ⅰ):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 火焰呈黄色 | 固体中含有Na+ |
② | 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 固体全部溶解。 | 固体可溶于水。 |
③ | 取少量①所得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 溶液变蓝。 | 溶液为碱性。 |
④ | ___ | ___ | (不填) |
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___。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___。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1)写出仪器B的名称:B:___。
(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小颖认为在不改变Ⅰ、Ⅱ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她的做法是___;实验室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__。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__,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
“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摘自:仇春霖《万紫千红的花》)小红在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喇叭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她又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肥皂水的pH___7(填“>”、“<”或“=”);
(2)小红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__;
(3)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中常用的___性质相似。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溶于水,它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显碱性。氨在化学工业中用作很广泛,例如制化肥、制纯碱等。近年来,氨还用于环境治理。
(1)氨分子中氮、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
(2)“候氏制碱法”其中一步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NH3+CO2+H2O+NaCl=NaHCO3+A,其生成物A也可用作化肥,A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
(3)在细菌作用下,用氨处理含甲醇的工业废水,使其变为N2和CO2,从而清除对环境的污染,有关的反应为:6NH3+5CH3OH+12B=3N2↑+5CO2↑+19H2O,其中B物质的化学式是__。
(4)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用氨气可将有毒气体NO还原为N2和H2O,与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氢气含有6.02×1023个H2分子,含有2×6.02×1023个H原子。据此回答:
(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___(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
(2)1mol硝酸中含有___个H原子,含有___个N原子。
(3)如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个电子。
中考期间,为让小明精力充沛,妈妈为他精心准备了午餐:馒头、清蒸鱼、红烧肉、豆腐汤。这些食物中含有__(填两种)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科学膳食”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这份午餐还需增加的食物有__(填序号,任选一种)。
A.凉拌黄瓜 B.煎鸡蛋 C.米饭 D.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