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氨气和氯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某兴趣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它们的某些性质。 实验一...

氨气和氯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某兴趣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它们的某些性质。

实验一: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并测定电离平衡常数K(NH3·H2O)

(1)使图中装置Ⅱ产生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喷泉实验结束后,发现三颈烧瓶中未充满水(假如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原因是______。用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25.00 mL喷泉实验后的氨水至锥形瓶中,用0.0500 mol·L1的盐酸测定氨水的浓度,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滴定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应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B.当pH7.0时,氨水与盐酸恰好中和

C.酸式滴定管未用盐酸润洗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D.当pH11.0时,K(NH3·H2O)约为2.2×105

实验二:拟用如下装置设计实验来探究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3)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中的装置连接顺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若按照正确顺序连接实验装置后,则整套实验装置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

(5)写出F装置中的反应的一种工业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完成后,F装置中底部有固体物质生成。请利用该固体物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H3·H2O为弱碱(其余实验用品自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三颈烧瓶中收集满氨气,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用热毛巾敷在三颈烧瓶底部 氨气中混有空气(或其他合理答案) 碱式滴定管 AD 2NH4Cl+Ca(OH)2CaCl2+2NH3↑+H2O D E C 无尾气处理装置 用氨气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取F装置中的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定溶液的pH,若pH<7,可证明NH3·H2O为弱碱(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1)使装置I中产生的氨气溶于水,三颈烧瓶内形成气压差; (2)集气时有空气混入,空气中氧气、氮气不溶于水,则三颈烧瓶未充满水;氨水溶液呈碱性;依据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K(NH3⋅H2O)=; (3)可用氯化氨与熟石灰制取氨气; (4)装置A制取氨气,可用氯化氨与熟石灰,D装置中盛放的碱石灰,用来干燥氨气;E装置中盛放的饱和食盐水,用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根据气体的制备、除杂、混合反应及尾气吸收的顺序安装反应装置; (5)根据氯气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的现象可知F装置中的反应的一种工业用途; (6)根据氯化铵溶液呈酸性可证明NH3•H2O为弱碱。 (1)在三颈烧瓶中收集满氨气,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用热毛巾敷在三颈烧瓶底部,进而使装置II中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2)氨气极易溶于水,全为氨气可充满烧瓶,若混有空气,则水不能充满;用碱式滴定管量取氨水至锥形瓶中; A. 酸滴定碱,生成氯化铵溶液显酸性,则可用甲基橙做指示剂,A项正确; B. NH3•H2O为弱碱,若氨水与盐酸恰好中和,则溶液生成的氯化铵盐溶液显酸性,pH<7,则当pH=7.0时,氨水过量,B项错误; C. 酸式滴定管未用盐酸润洗,由c(NH3•H2O)=分析可知,V(HCl)大,则测定结果偏高,C项错误; D.设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c×20 mL=0.05000 mol/L×22.40 mL,解得c(NH3⋅H2O)=0.045 mol/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K(NH3⋅H2O)= ,pH=11的氨水中c(OH−)=0.001mol/L,c(OH−)≈c(NH4+)=0.001 mol/L,则:K(NH3⋅H2O)= ==2.2×10−5,D项正确; 故答案为氨气中混有空气(或其他合理答案);碱式滴定管;AD; (3)可用装置A制取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H2O; (4)装置A制取氨气,可用氯化氨与熟石灰,D装置中盛放的碱石灰,用来干燥氨气;E装置中盛放的饱和食盐水,用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C装置用来干燥氯气,然后在F中混合反应,则连接顺序为A→D→F、C←E←B,整套实验装置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无尾气处理装置; (5)根据氯气与氨气反应8NH3+3Cl2=6NH4Cl+N2的现象可知F装置中的反应的一种工业用途是用氨气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6)根据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设计证明NH3⋅H2O为弱碱实验方案为:取F装置中的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定溶液的pH,若pH<7,可证明NH3·H2O为弱碱(或其他合理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H2S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1H2S的转化

克劳斯法

铁盐氧化法

光分解法

 

 

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反应Ⅱ:____+ 1 H2S == ____Fe2+ + ____S + ____(将反应补充完整)。

反应Ⅲ体现了H2S的稳定性弱于H2O。结合原子结构解释二者稳定性差异的原因:_______

2)反应Ⅲ硫的产率低,反应Ⅱ的原子利用率低。我国科研人员设想将两个反应耦合,实现由H2S高效产生SH2,电子转移过程如图。

过程甲、乙中,氧化剂分别是______

3)按照设计,科研人员研究如下。

首先研究过程乙是否可行,装置如图。经检验,n极区产生了Fe3+p极产生了H2n极区产生Fe3+的可能原因:

ⅰ.Fe2+ - e- = Fe3+

ⅱ.2H2O -4e-=O2 +4H+_______(写离子方程式)。经确认,ⅰ是产生Fe3+的原因。过程乙可行。

光照产生Fe3+后,向n极区注入H2S溶液,有S生成,持续产生电流,p极产生H2。研究S产生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方案:______ 经确认,S是由Fe3+氧化H2S所得,H2S不能直接放电。过程甲可行。

4)综上,反应Ⅱ、Ⅲ能耦合,同时能高效产生H2S,其工作原理如图。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Fe3+/Fe2+ 外,I3-/I- 也能实现如图所示循环过程。结合化学用语,说明I3-/I- 能够使S源源不断产生的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

乳酸亚铁晶体([CH3CHOHCOO]2Fe·3H2O ,相对分子质量为288)易溶于水,是一种很好的补铁剂,可由乳酸[CH3CHOHCOOH]FeCO3反应制得。I.碳酸亚铁的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实验操作如下:打开k1k2,加入适量稀硫酸,关闭k1,使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

2)接下来要使仪器C中的制备反应发生,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仪器C中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得到FeCO3沉淀,检验其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_

Ⅱ乳酸亚铁的制备及铁元素含量测定

4)向纯净FeCO3固体中加入足量乳酸溶液,在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经过滤,在______的条件下,经低温蒸发等操作后,获得乳酸亚铁晶体。

5)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案进行铁元素含量测定:

①甲同学通过KMnO4滴定法测定样品中Fe2+的含量计算样品纯度。在操作均正确的前提下,所得纯度总是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②乙同学经查阅资料后改用碘量法测定铁元素的含量计算样品纯度。称取3.000g样品,灼烧完全灰化,加足量盐酸溶解,取所有可溶物配成100mL溶液。吸取 25.00mL该溶液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用0.100 mol·L1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已知:  I2+2S2O32-=S4O62-+2I-),当溶液______ ,即为滴定终点;平行滴定3次,硫代硫酸钠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 mL,则样品纯度为______ %保留1位小数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1 mL pH2某一元酸溶液加水稀释时,pH随溶液总体积的变化曲线,说明该酸是强酸

B.图乙表示恒容密闭容器中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温度,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n(CH3O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说明反应平衡常数K>K

C.图丙表示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lg c(H)、-lg c(OH)变化曲线,说明T1>T2

D.图丁表示1 mol H20.5 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2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说明H2的燃烧热是241.8 kJ·mol1

 

查看答案

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已知:H2O2 H+ + HO2-HO2- H+ + O2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C.②、⑤中KMnO4MnO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

D.通过③能比较酸性:HClH2O2

 

查看答案

对甲基苯乙烯()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下列对其结构与性质的推断错误的是(  )

A. 分子式为

B. 能发生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

C.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烃同分异构体有5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D. 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