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O4溶液是一种较重要的铜盐试剂,在电镀、印染、颜料、农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某同学利用CuSO4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i. 下图是根据反应Zn+CuSO4=Cu+ZnSO4设计成的锌铜原电池。
①该原电池的正极为 ____ ,其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 极(填“Zn”或“Cu”)流出。
②电解质溶液乙是______溶液,Zn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 。
③如果盐桥中的成分是K2SO4溶液,则盐桥中向左侧烧杯中移动的离子主要是_____。
ii. 下图中,Ⅰ是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的结构示意图。
①同学想在Ⅱ中实现铁上镀铜,则Cu作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当线路中有0.1mol电子通过时,阴极增重_____ g。Ⅰ中消耗氧气体积是_____L(标况下)。
②a处通入的是____(填“CH4”或“O2”),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Ⅰ中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
③该同学若将Ⅱ中的两个电极都换成铂电极,当线路中有0.1mol电子通过时,测得溶液pH=______(100mL的CuSO4溶液),则Ⅱ中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 。
现有室温下浓度均为0.01mol/L的几种溶液:①盐酸 ②醋酸③氨水④ NaOH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②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 ; ③,④中水的电离程度较大的是______
(2)室温下,溶液①中由水电离产生c(H+)=______;当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Kw=1×10-12)溶液④的pH= ______
(3)将①、③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______ (填酸,碱或中)性。
(4)将②、④等体积混合后,若溶液呈中性,则消耗两溶液的体积为②_____ ④(填“>”、“<”或“=”)
(5)室温时,若用标准溶液①滴定④,滴定过程中,需要加入_______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___。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研究如何利用CO、 SO2等污染物有重要意义。
(1)用CO可以合成甲醇。
已知: ①CO的燃烧热△H1=-283kJ•mol-1
②N2(g)+O2(g)⇌ 2NO(g) △H2=+183kJ•mol-1
则写出CO和NO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
(2)一定压强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与2molH2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CO(g)+2H2(g)⇌ CH3OH(g) △H ,CO转化率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反应的△H____ 0 ,p1___ p2(填>、< 或=)
②100℃时,反应进行了10秒达到平衡状态,用CO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 。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若容器内各气体浓度恒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上述反应中,△H>0 D.反应中,催化剂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已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 (aq)+OH - (aq)=H2O(l)△H=-57.3kJ·mol-1。下列反应均在稀溶液中进行,其中△H=-57.3kJ·mol-1的是
A. NaOH(aq)+ HNO3 (aq)= NaNO3(aq) + H2O(l) △H
B. NH3·H2O(aq)+ HCl(aq)= NH4Cl(aq)+ H2O(l) △H
C. HF(aq)+ KOH(aq)= KF(aq)+ H2O(l) △H
D. ½H2SO4(aq)+ ½Ba(OH)2(aq)= ½BaSO4(s)+ H2O(l) △H
现有下列两个图象:
下列反应中符合上述图象的是( )
A. N2(g)+3H2(g)2NH3(g) ΔH<0
B. 2SO3(g)2SO2(g)+O2(g) ΔH>0
C. 4NH3(g)+5O2(g)4NO(g)+6H2O(g) ΔH<0
D. H2(g)+CO(g)C(s)+H2O(g) ΔH>0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编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NaClO溶液和0.1mol/LCH3COONa溶液的pH |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
B |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12固体,溶液红色变浅 | 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C | 向10mL 0.2mol/L 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 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 | 证明在相同温度下Ksp: Mg(OH)2>Fe(OH)3 |
D | 等体积pH=2的HX和HY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铁反应,排水法收集气体,HX放出的氢气多且反应速率快 | 证明HX酸性比HY强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