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原料选择合理的是( )
A.制耐火砖: B.制自热餐盒发热剂:NH4Cl
C.制电木(绝缘塑料):HCHO D.制PVC(聚氯乙烯)薄膜:CH2=CH2
煤干馏的目的是得到( )
A.乙烷 B.乙烯 C.苯 D.乙醛
含Cr2O的废水毒性较大,某工厂废水中含5.0×10-3mol/L的Cr2O。为了使废水的排放达标,进行如下处理:
(1)绿矾化学式为FeSO4·7H2O。反应(I)的离子方程式为__。
(2)若处理后的废水中c(Cr3+)=3.0×10-6mol/L,则废水中c(Fe3+)=__mol/L。(Ksp[Fe(OH)3]=4.0×10-38,Ksp[Cr(OH)3]=6.0×10-31)
下表是25 ℃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式 | CH3COOH | HClO | H2CO3 | H2C2O4 |
Ka | Ka=1.8×10-5 | Ka=3.0×10-8 | Ka1=4.1×10-7 Ka2=5.6×10-11 | Ka1=5.9×10-2 Ka2=6.4×10-5 |
(1)H2C2O4与含等物质的量的KOH的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呈酸性,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c(CH3COOH)∶c(CH3COO-)=5∶9,此时溶液pH=________。
(3)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0.1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8,则c(Na+)-c(CH3COO-)=_______________mol·L-1(填精确计算结果)。
(5) 将CH3COOH溶液与大理石反应所产生的标况下44.8L气体全部通入到2L 1.5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则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生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标准液盐酸应放入__滴定管中。(填“甲”或“乙”)
(2)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
(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mL,所用盐酸溶液的体积为___mL。
(4)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滴定次数 |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 | 0.1000mol/L盐酸的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溶液体积/mL | ||
第一次 | 25.00 | 0.00 | 26.11 | 26.11 |
第二次 | 25.00 | 1.56 | 30.30 | 28.74 |
第三次 | 25.00 | 0.22 | 26.31 | 26.09 |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
(5)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填字母序号)。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氮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2和H2充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
①下列描述能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__。
A.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B.c(N2):c(H2):c(NH3)=1:3:2
C.容器内的压强不变
D.相同时间内有3molH-H键断裂,有6molN-H键形成
E.3v正(H2)=2v逆(NH3)
F.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②恒温恒压条件下,为提高合成氨反应中N2和H2的利用率,可采用的方法__(一种即可)。
(2)一定温度下,2L密闭容器中充入0.40mol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数据如下:
时间/s | 20 | 40 | 60 | 80 | 100 |
c(NO2)/(mol/L) | 0.12 | 0.20 | 0.26 | 0.30 | 0.30 |
①20s内,v(NO2)=__,该温度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数值为__。
②升高温度时,气体颜色加深,则正反应是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③相同温度下,若开始向该容器中充入0.40mo1NO2,则达到平衡后:c(NO2)__0.15mol/L(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