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强酸性溶液X中可能含有Na+、K+、NH、Fe2+、Al3+、CO、SO、SO、...

强酸性溶液X中可能含有Na+K+NHFe2+Al3+COSOSOCl-中的若干种,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图: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X中肯定存在Na+Fe2+Al3+NHSO

B.X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Al3+Na+K+Cl-

C.沉淀C一定是BaSO4、沉淀G一定是Fe(OH)3、沉淀I一定是Al(OH)3

D.气体F经催化氧化可直接生成气体D

 

B 【解析】 ①强酸性溶液中CO32-、SO32-、NO2-不能大量共存; ②X溶液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生成沉淀C,则沉淀C是BaSO4,说明有SO42-存在;硝酸被还原生成气体A为NO,说明有还原剂Fe2+存在,(即3Fe2++4H++NO3-=3Fe3++NO↑+2H2O),NO与O2反应生成NO2,则气体D为NO2,溶液E为稀硝酸溶液; ③溶液B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G为Fe(OH)3;生成的气体F为NH3,说明有NH4+存在; ④溶液H通入CO2生成沉淀I,由于前面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引入了大量Ba2+,所以沉淀I中一定有BaCO3,又由于前面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存在A13+,所以这里也不能确定沉淀I中有Al(OH)3;溶液J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溶液J中有Na+,但由于前面加入过量NaOH溶液,引入了较多的Na+,因此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存在Na+;因为焰色黄色能掩盖紫色焰色,所以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有K+;另外,上述实验过程还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存在Cl-;以此解答。 A.由上述分析可知,X中肯定存在SO42-、Fe2+、NH4+,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X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Al3+、Na+、K+和Cl-,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沉淀C一定是BaSO4,沉淀G一定是Fe(OH)3,而沉淀I中不一定有有Al(OH)3,故C错误; D.NH3与O2发生催化氧化生成物为NO、H2O,不能直接生成NO2,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苦艾精油由天然艾叶萃取精炼而成,中药常用作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等。现代科学从其中分离出多种化合物,其中四种的结构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③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

B. ④的一氯代物有5

C. ②、④互为同分异构体

D. ①②③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查看答案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必要时可加热)

选项

实验目的

甲中物质

乙中物质

丙中物质

A

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浓硫酸

碳粉

溴水

B

验证Cl2无漂白性

浓盐酸

MnO2

干燥的红色布条

C

比较H2CO3H2SiO3的酸性

稀硫酸溶液

碳酸钠

硅酸钠溶液

D

验证NH3溶于水显碱性

浓氨水

碱石灰

湿润的蓝色

石蕊试纸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若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该物质一定是含C的化合物

B.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E>B>C>D

C.A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E

D.A的氢化物在常温下一定为气态

 

查看答案

将过量H2O2溶液加入含(NH4)2CrO4的氨水中,加热后冷却,生成暗棕红色浸提M[化学式为Cr(NH3)3O4],其离子方程式为:CrO42-+3NH3+3H2O2=M+2H2O+2OH-+O2↑,测得M中有2个过氧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Cr的化合价为+3

B.参与反应的H2O2全部被氧化

C.转移0.2mol电子时,生成M的质量为16.7g

D.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M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查看答案

向红色CrO3固体表面喷洒酒精,会剧烈反应,生成绿色固体Cr2O3,同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乙醛生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说明乙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B. 若有1 mol乙醇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C. 由此反应可知,酒精严禁与强氧化性试剂混合存放

D.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O3+3C2H5OHCr2O3+3CH3CHO+3H2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