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

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该化合物的阴离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B.WZ形成晶体的基本单元为平面结构

C.XZ在自然界中均不存在游离态 D.WY形成的化合物可作耐火材料

 

B 【解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的简单离子为X+、Y3+,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W为O、X为Na、Y为Al,由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图所示可知Z为+4价,且化合物中Z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Z为Si元素。 由分析知:W为O元素、X为Na元素、Y为Al元素、W为Si元素; A.Na、Al、Si、S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则原子半径Na>Al>Si>S,而O和S为同主族元素,S的原子半径大于O,则原子半径Na>Al>Si>O,故A正确; B.O与Si组成的SiO2是原子晶体,是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故B错误; C.Na是活泼金属,而Si是亲氧元素,则Na和Si在自然界均只有化合态,不存在游离态,故C正确; D.Al2O3的熔点高,是高温耐火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化合物M)是一种有机合成的中间体,下列关于M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苯互为同系物 B.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C.二氯代物有16种(不含立体异构) D.燃烧最多消耗

 

查看答案

下列描述和解释均正确且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描述

解释

A

84消毒液可以消灭新型冠状病毒

溶液显碱性

B

用灼烧法鉴别纤维素和聚乙烯塑料

纤维素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C

《易经》载有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燃烧的气体可能为水煤气

D

《四川盐法志》记载;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

加豆汁除渣利用了胶粒的吸附作用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分别按下图 ABC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三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B 中铁片是负极,C 中铁片是正极     B.三个烧杯中铁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C.产生气泡的速率 A 中比B中慢        DC 溶液中 Zn片电极移动

(2)装置 B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装置 B中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 C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Ba(OH)2·8H2O 晶体与 NH4C1晶体的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吸热放热”)若把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你认为是否可行?_______    (”)

 

查看答案

某温度下,在一个1L 的密闭容器中,XYZ 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写下列空白:

(1)2min时,Y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2)从开始至2minX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1min时,v()____v()2min时,v()____v() (“>”“<”“=”)

(5)2min时,向容器中通入氩气,增大体系压强,X 的化学反应速率将______

(6)2min时,x的转化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上图中 X 的化学式为______,从化合价上看,X 具有_______(氧化还原”)

(2)写出 NO2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 NH4Cl Ca(OH)2  制取氨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下列试剂不能用于干燥 NH3 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浓硫酸      B.碱石灰     CNaOH 固体

(6)氨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其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