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CSO的电子式: B.乙烯的结构简式:C2H4
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145、质子数为94的钚(Pu)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也具有非金属性,所以属于过渡元素
B. 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C. 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D. 等物质的量的C2H6和H2O2含电子数相同
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 下列关于铍性质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氧化铍能与强酸或强碱起反应 B.氢氧化铍可溶于水
C.氢氧化铍是两性氢氧化物 D.氯化铍溶液显酸性
在正规化学试卷的开始处有“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项,如H:1C:12Cl:35.5S:32Cu:64等。请问这些数值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A.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某种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C.某种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D.某种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某实验小组同学对影响 CuSO4 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Cu(OH)2(s) ⇌ Cu2+ + 2OH- Ksp = 2.2×10-20; ⇌Cu2+ + 4NH3 K = 4.8×10-14
②Cu(NH3)4SO4·H2O 是一种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的深蓝色固体, 加热分解有氨气放出。Cu(NH3)4SO4·H2O 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图所示。
(实验 1)CuSO4 溶液和浓氨水的反应。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1-1 | 向 2 mL 0.1 mol/L CuSO4(pH=3.2)中逐滴加入 2 mL 1 mol/L 氨水 | 立即出现浅蓝色沉淀,溶液变无色; 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最终得到澄清透明的深蓝色溶液 A |
1-2 | 向 2 mL 1 mol/L 氨水中逐滴加入 2 mL 0.1 mol/L CuSO4(pH=3.2) | 始终为澄清透明的深蓝色溶液 B |
(1)进一步实验证明,深蓝色溶液 A、B 中均含有,相应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 2)探究影响 CuSO4 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2-1 |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2 mL 0.1 mol/L CuSO4(pH=3.2) |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
2-2 |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1 mol/L NaOH |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接近无色 |
2-3 | 向 2 mL 0.1 mol/L 氨水中逐滴加入2 mL 0.1 mol/L CuSO4(pH=3.2) |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接近无色 |
(2)依据实验 2-1,甲同学认为 Cu2+浓度是影响 CuSO4 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之一。乙同学认为实验 2-1 没有排除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干扰,并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2-4 |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2 mL 试剂 a | 无明显现象 |
①用化学用语表示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 a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对实验 2-2 的现象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 2-3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 影响 CuSO4 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酯类化合物与格氏试剂(RMgX,X=Cl、Br、I)的反应是合成叔醇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制备含氧多官能团化合物。化合物 F 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C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C→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 (填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含有五元环碳环结构;②能与 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③能发生银镜反应。
(6)D→E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羟基能与格氏试剂发生反应。写出以 、CH3OH 和格氏试剂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