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CO2 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减少 CO2 排放,充分利用碳资源。 ⑴在海洋碳循环中...

CO2 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减少 CO2 排放,充分利用碳资源。

⑴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_____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 只来自于H2O。用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电解法转化 CO2 可实现 CO2 资源化利用。电解 CO2 HCOOK 的原理示意图如下。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KHCO3 浓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是一种 CO2 转化方法,其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CO2(g) + H2(g) === CO(g) + H2O(g)    ΔH = +41.2 kJ·mol−1

反应2CO2(g) + 6H2(g) === CH3OCH3(g) + 3H2O(g)    ΔH = −122.5 kJ·mol−1

在恒压、CO2 H2 的起始量一定的条件下,CO2 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 CH3OCH3 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CH3OCH3 的选择性 =2CH3OCH3的物质的量反应的CO2的物质的量×100%

温度高于300  ℃时,CO2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22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 CO2 H2 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 CH3OCH3 的选择性为48%(图中 A 点)。反应时间和温度不变,提高 CH3OCH3 选择性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A.增大压强    B.  使用对反应催化活性更高的催化剂    C.  及时移走产物

 

Ca2+ + 2HCO3- = CaCO3 ↓+ CO2↑+ H2O xCO2 2xH2O CO2 + 2e- + H2O =HCOO- + OH- 氢氧根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水 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反应Ⅱ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对反应Ⅱ的影响大于反应Ⅰ,因此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 ABC 【解析】 ⑴①钙化作用是钙离子和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②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反应。 ⑵①电解 CO2 制 HCOOK,化合价降低,在阴极反应;②分析阴极产物与碳酸氢根反应。 ⑶①根据图中信息,温度高于300℃时,分析两个反应在改变温度时平衡移动谁占主要;②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及存在两个竞争的反应来分析提高CH3OCH3选择性的措施。 ⑴①钙化作用是钙离子和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其离子方程式Ca2+ + 2HCO3- = CaCO3 ↓+ CO2↑+ H2O;故答案为:Ca2+ + 2HCO3- = CaCO3 ↓+ CO2↑+ H2O。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根据质量守恒得到化学方程式xCO2 + 2xH2O;故答案为:xCO2 ;2xH2O。 ⑵①电解 CO2 制 HCOOK,化合价降低,在阴极反应,因此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2 + 2e- + H2O =HCOO- + OH-;故答案为:CO2 + 2e- + H2O =HCOO- + OH-。 ②阴极生成氢氧根,氢氧根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水,因此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KHCO3 浓度下降;故答案为:氢氧根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水。 ⑶①根据图中信息,温度高于300℃时,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反应Ⅱ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对反应Ⅱ的影响大于反应Ⅰ,因此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故答案为: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反应Ⅱ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对反应Ⅱ的影响大于反应Ⅰ,因此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 ②A. 反应Ⅱ是体积减小的反应,而反应Ⅰ是等体积反应,增大压强,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提高CH3OCH3选择性;B. 反应存在两个竞争的反应,因此使用对反应Ⅱ催化活性更高的催化剂来提高CH3OCH3选择性;C. 及时移走产物CH3OCH3,能使得反应Ⅱ不断正向反应,增加CH3OCH3选择性;综上所述,答案为A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然石灰石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 CaCO3,一般以CaO 的质量分数表示钙含量,常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步骤如下:

.称取 a g 研细的石灰石样品于 250 mL 烧杯中,加过量稀盐酸溶解,水浴加热 10 分钟;

.稍冷后逐滴加入氨水至溶液 pH≈4,再缓慢加入适量(NH4)2C2O4 溶液,继续水浴加热30 分钟;

.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出沉淀,用另外配制的稀(NH4)2C2O4 溶液洗涤沉淀三次,再用蒸馏水洗涤至洗涤液中无法检出 Cl

.加入适量热的稀硫酸至沉淀中,获得的溶液用 c mol·L−1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平行测定三次,消耗KMnO4 溶液的体积平均为 V mL

已知:H2C2O4 是弱酸;CaC2O4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采取的操作有_____

中加入氨水调节溶液 pH 的作用是_____

中洗涤得到干净的沉淀。

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用稀(NH4)2C2O4 溶液洗涤沉淀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洗涤液中无 Cl的试剂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沉淀中的 Cl未洗涤干净,则最终测量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中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

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滴定至终点的现象为_____

样品中以CaO 质量分数表示的钙含量为_____(列出表达式)。

 

查看答案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里关于古代青铜器的修复引起了某研学小组的兴趣。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主旨。

1)查阅高中教材得知铜锈为Cu2(OH)2CO3,俗称铜绿,可溶于酸。铜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参与形成铜绿的物质有Cu_______

2)继续查阅中国知网,了解到铜锈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成分有Cu2(OH)2CO3Cu2(OH)3Cl。考古学家将铜锈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结构如图所示:

Cu2(OH)2CO3Cu2(OH)3Cl分别属于无害锈和有害锈,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

3)文献显示有害锈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CuCl(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请结合下图回答:

过程Ⅰ的正极反应物是___________

过程Ⅰ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

4)青铜器的修复有以下三种方法:

ⅰ.柠檬酸浸法:将腐蚀文物直接放在2%-3%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除锈;

ⅱ.碳酸钠法:将腐蚀文物置于含Na2CO3的缓冲溶液中浸泡,使CuCl转化为难溶的Cu2(OH)2CO3

ⅲ.BTA保护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碳酸钠法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种方法中,BTA保护法应用最为普遍,分析其可能的优点有___________

A.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透明保护膜

B.替换出锈层中的Cl-,能够高效的除去有害锈

C.和酸浸法相比,不破坏无害锈,可以保护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做到修旧如旧

 

查看答案

水浴加热滴加酚酞的NaHCO3溶液,颜色及pH随温度变化如下(忽略水的挥发):

时间

温度/

20

30

40

40℃冷却到20

沸水浴后冷却到20

颜色变化

红色略加深

红色接近①

红色比③加深较多

pH

8.31

8.29

8.26

8.31

9.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HCO3-+H2OH2CO3+OH-

B.③的过程中,颜色加深的原因可能是HCO3-水解程度增大

C.③的过程中,pH略微下降说明升温过程中c(OH-)减小

D.⑤比①pH增大,推测是由于NaHCO3分解生成的Na2CO3的缘故

 

查看答案

反应 2SiHCl3(g) SiH2Cl2(g) + SiCl4(g)在催化剂作用下,于 323 K 343 K 时充分反应,SiHCl3 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43 K 时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为 22%

B.ab 处反应速率大小:vavb

C.要提高 SiHCl3 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降温和及时移去反应产物

D.已知反应速率 kk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则 343 K

 

查看答案

0.1000 mol·L−1 NaOH 溶液分别滴定 20.00 mL 0.1000 mol·L−1 的盐酸和醋酸,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表示盐酸和醋酸的滴定曲线

B.V(NaOH) = 10.00 mL 时,醋酸溶液中c(CH3COOH)c(CH3COO)

C.pH = 7 时,滴定盐酸消耗的 NaOH 溶液体积小于滴定醋酸消耗的 NaOH 溶液体积

D.V(NaOH) = 20.00 mL 时,两溶液中 c(CH3COO)c(Cl)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