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氮气和水蒸气为原料,电化学合成氨装置(电极不参与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 a 连接电源的正极
B.OH−向电极 a 迁移
C.总反应:2N2+6H2O(g) 4NH3+3O2
D.电极 b 的电极反应:N2+6e−+6H+==2NH3
下述根据下列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某电极附近有蓝色沉淀生成 | 该电极为阳极 |
B | 向2 mL 0.1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3滴0.1 mol·L-1Mg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后,再滴加3滴 0.1 mol·L-1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 溶解度:Mg(OH)2>Fe(OH)3 |
C | 分别向2 mL 0.1 mol·L-1 CH3COOH溶液和2 mL 0.1 mol·L-1 H3BO3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NaHCO3溶液, 前者有气泡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 | 酸性:CH3COOH>H2CO3>H3BO3 |
D | 向2 mL 5%的双氧水中分别滴加2滴0.1 mol/L Fe2(SO4)3和0.1 mol/L CuSO4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 | 对双氧水分解催化效果:Fe3+>Cu2+ |
A.A B.B C.C D.D
向10.00 mL 0.50 mol/L NaHCO3溶液中滴加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观察到明显产生浑浊时,停止滴加;取少量所得浑浊液加热,记录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 | 序号 | c(CaCl2)(mol·L-1) | 滴加CaCl2溶液时的 实验现象 | 加热浑浊液时的 实验现象 |
① | 0.05 | 至1.32 mL时产生明显浑浊,但无气泡产生 | 有较多气泡生成 | |
② | 0.005 | 至15.60 mL时产生明显浑浊,但无气泡产生 | 有少量气泡生成 | |
③ | 0.0005 | 至20 mL未见浑浊 |
|
A.①中产生浑浊的原因是c(Ca2+)·c(CO32−)>Ksp(CaCO3)
B.未加热前①和②中发生了反应:2HCO3-+Ca2+=CaCO3↓+H2CO3
C.加热浊液产生气泡主要是因为CaCO3受热分解产生了更多的CO2
D.向上述Na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0.5 mol/LCaCl2溶液,可能同时产生浑浊和气泡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推论正确的是
A.甲是新制氯水光照过程中氯离子浓度的变化曲线,推断次氯酸分解生成了 HCl 和 O2
B.乙是 C4H10(g)C4H8(g) + H2(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曲线,推断该反应的∆H>0、x>0.1
C.丁是 0.03g 镁条分别与 2 mL 2 mol/L 盐酸和醋酸反应过程中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推断①代表盐酸与镁条的反应
D.丙是 0.5 mol/L CH3COONa 溶液及水的 pH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说明随温度升高,CH3COONa 溶液中 c(OH-)减小
25℃时,浓度均为 0.1 mol/L 的溶液,其 pH 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溶液 | NaCl | CH3COONH4 | NaF | NaHCO3 |
pH | 7.0 | 7.0 | 8.1 | 8.4 |
A.酸性强弱:H2CO3>HF
B.①和②中溶质均未水解
C.①和③中阴离子的总浓度:c(Cl-) + c(OH-)>c(F-) + c(OH-)
D.④中:c() + 2c( ) + c(H2CO3) 0.1 mol/L
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关于实验的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取 2mL0.1mol/L KI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mol/L FeCl3溶液 3 滴,振荡,充分反应 |
溶液呈深棕黄色 |
2 | 将溶液均分后置于试管 1 和试管 2 中 |
|
向试管 1 中滴加 2 滴 0.1mol/L KSCN 溶液 | 溶液显红色 | |
向试管 2 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上层为浅棕黄色,下层为紫色 | |
③ | 取试管 2 的上层液体置于试管 3 中,滴加 2滴 0.1mol/L KSCN 溶液 |
溶液微弱变红 |
A.FeCl3 与 KI 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I2生成
B.试管 1 中溶液显红色证明FeCl3与 KI 的反应具有可逆性
C.试管 2 中上层溶液变为浅棕黄色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D.试管 3 中红色比试管 1 中浅是平衡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