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与D同主族,B与C同周期,且C与D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C单质能与无色无味液体m反应置换出B单质,D单质也能与m反应置换出A单质,A、B、C均能与D形成离子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r(D)>r(C)>r(B)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B>C
C.A、B分别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D.A与B形成的分子中,A和B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某小组对反应2X (g) + Y(g)⇌2Z(g)进行对照实验(见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 反应温度 | c(X)mol/L | c(Y)mol/L |
1 | 400℃ | 2 | 1 |
2 | 400℃ | 2 | 2 |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2的反应速率较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O的电子式为
B.Na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不含共价键
C.用电子式表示Na2O的形成过程为
D.含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元素的核素符号:12C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煤化工中生产的CO、CO2和H2可制取甲醇等有机物,发生的反应有:
①CO(g)+2H2(g)CH3OH(g) △H1=-99kJ•mol-1
②CO2(g)+3H2(g)CH3OH(g)+H2O(g) △H2
相关物质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CH3OH结构式
化学键 | C=O(CO2) | H—H | C—O | H—O | C—H |
E/(kJ·mol-1) | 803 | 436 | 343 | 465 | 413 |
(1)该反应△H2=____________。
(2)关于反应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B.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C.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CO的转化率
D.增大压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变
(3)在某温度下,将1.0moCO与2.0molH2充入2L的空钢瓶中,发生反应①,在第5min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1。在第10min、20min时分别改变反应条件,甲醇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5min时,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_。
②H2的平衡转化率α=____________%,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③1min时,υ正____________υ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④1mim时υ正____________4min时υ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⑤比较甲醇在7~8min、12~13min和25~27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υ(7~8)、υ(12~13)、υ(25~27)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
⑥若将钢瓶换成同容积的绝热容器,重复上述试验,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____________0.1(填“>”、“<”或“=”)。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平衡总压强(kPa) | 5.7 | 8.3 | 12.0 | 17.1 | 24.0 |
平衡气体总浓度(×10-3mol/L) | 2.4 | 3.4 | 4.8 | 6.8 | 9.4 |
(1)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H3)=2(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密闭容器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
(3)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平衡时氨气的浓度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4)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____________0,熵变△S____________0(填“>”、“=”或“<”)该反应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有利于其自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