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仪器的名称正确的是( )
A.圆底烧瓶 B.蒸发皿 C.坩锅 D.分液漏斗
实验小组研究SO2与Na2O2的反应。
(1)实验前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
假设1: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类比CO2与Na2O2的反应可知,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
假设2:SO2具有______性,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4。
(2)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SO2与Na2O2反应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C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为白色,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D中导气管口,木条复燃。
①A中反应产生S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B中的试剂为______,其主要作用是干燥SO2。
③能证明假设1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为检验C中是否有Na2SO4生成,设计如下方案:
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白色固体溶解于水,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仍有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生成。
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4)进一步实验证明C中反应后的固体中既有Na2SO3又有Na2SO4。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4价硫元素能被氧化为+6价。在上述实验条件下,+4价硫元素未完全转化为+6价,可见化学反应实际进行的情况与反应的______(只写一条)有关。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1)粗盐精制。
过程1除去粗盐中的Ca2+、Mg2+、杂质时,粗盐溶解后加入沉淀剂:a.过量的Na2CO3溶液b.过量的BaCl2溶液c.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再加入适量的盐酸。
①加入沉淀剂的顺序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abc B.bac C.cba
②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2H++=H2O+CO2↑和______。
(2)海水提镁。
过程2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由无水MgCl2获得M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海水提溴。
主要工业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①海水中的Br-被Cl2氧化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②吸收塔中SO2将Br2转化为HBr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③工业上也可用Na2CO3溶液吸收吹出的Br2。补全以下化学方程式:___Br2+___Na2CO3+3H2O___NaBr+___NaBrO3+___NaHCO3,____________
A、B、D、E、F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烃A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B可用作燃料和溶剂。F为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反应①属于______(填反应类型)。
(2)B的官能团是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A、B均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b.用饱和Na2CO3溶液能除去F中混有的少量B、E
c.生活中可以用E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某同学用稀硝酸和铜反应制NO,发现化学反应速率较慢,因此改用浓硝酸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NO。
(1)浓硝酸一般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原因是______。
(2)Cu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其中硝酸体现酸性和______性。
(3)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1)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甲同学通过测定该反应发生时溶液变浑浊的时间,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所取溶液体积均为2 mL):
实验编号 | 温度/℃ | c(Na2S2O3)/mol·L-1 | c(H2SO4)/mol·L-1 |
Ⅰ | 25 | 0.1 | 0.1 |
Ⅱ | 25 | 0.2 | 0.1 |
Ⅲ | 50 | 0.2 | 0.1 |
①上述实验中溶液最先变浑浊的是______(填实验编号,下同)。
②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______和______。
(2)某温度下,在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X(g)+Y(g)2Z(g),X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X的物质的量/mol | 0.02 | 0.01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①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0~2 s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mol/(L·s)。
②在3 s以后X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达到了______状态。
③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填序号)。
A.v正(X)=v逆(X)
B.单位时间内有2 mol X生成同时有1 mol Y生成
C.X、Y、Z的分子数之比为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