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属,其目的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取2ml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4)丙组同学取10 mL0.1mol/LKI溶液,加入6mL0.1mol/L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 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 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
② 第二只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 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将某有机物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 | 溶液褪色 | 该有机物中必定含有碳碳双键 |
B | 向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钡和稀硝酸 | 产生白色沉淀 | 亚硫酸钠溶液已变质 |
C |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双氧水 | 紫色褪去,产生气泡 | H2O2具有还原性 |
D | 向乙醇溶液中加一小块钠 | 产生气泡 | 乙醇含有羟基 |
A.A B.B C.C D.D
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dS(s)Cd2+(aq)+S2-(aq),其溶度积Ksp=c(Cd2+)·c(S2-),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T2>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CdS在c(S2-)=0.01mol/L的Na2S溶液中,c(Cd2+)=100a2mol/L
B.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Ksp(n)<Ksp(p)<Ksp(q)
C.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d、e、f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的一种重要用途为清洁能源,d是淡黄色粉末,m为元素Y的单质,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Y
B.阴离子的还原性:Y>W
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
D.W2Y2中含有非极性键
化合物(甲)、(乙)、(丙)的分子式均为C8H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同分异构体只有乙和丙两种 B. 甲、乙、丙均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C. 甲、乙、丙的二氯代物种数最少的是丙 D. 甲中所有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韶关特产清化粉的生产可追溯到唐朝(685年—716年),已有1300多年历史。选用直链淀粉含量达17%至26%的籼稻米,经以下工艺加工而成:原料→精选→清洗→浸泡→磨浆→一次蒸粉→晾干→二次煮制→切粉→成型→干燥→包装→检验→成品,下列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以上制作工艺中用到了研磨、过滤、蒸馏、干燥等基本操作
B.以上直链淀粉不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工艺中的“清洗”目的是去除灰尘、泥土和漂浮物等杂质
D.为了延长保质期,可往米粉中加入适量的福尔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