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假设是基于部分证据得出的不确定结论。下列猜想与假设不合理的是
A. Ca与H2O反应可能生成H2
B. SO2和H2O2反应可能生成H2SO4
C. 浓硫酸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单质
D. H2C2O4溶液与H2SO4酸化的KMnO4溶液反应,先慢后快,催化剂可能是K+
R、X、Y、Z、W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简单气态氢化物反应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R | X | Y |
Z |
| W |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排序:Z、R、X、Y
B.R、X、Y、Z、W各元素最高价和最低价的绝对值之和均为8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弱到强的排Z、R、W
D.RY3、W2X、ZW5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 电子结构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下列有关化学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门捷列夫将元素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半导体器件的研制开始于锗,后来发展到研制与它同族的硅
D.化石燃料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又伴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大连市充分利用沿海优势,优先发展海水淡化生 产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全 面推动海水淡化相关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原材料生产和盐化工等产业集聚发展。
Ⅰ.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
(1)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_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一种即可)。
(2)步骤Ⅰ中已获得 Br2,步骤Ⅱ中又将 Br2 还原为 Br-,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
(3)步骤Ⅱ用 SO2 水溶液吸收 Br2,吸收率可达 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该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
(4)步骤Ⅲ蒸馏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 80~90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 若温度过高,大量水蒸气随溴排出,溴蒸气中水分增加;若温度过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工业上从浓缩的海水中提取液溴的过程,设计了如下 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和操作流程。已知:Br2 的沸点为 59 ℃,微溶于水,有毒。
①连接 A 与 B,关闭活塞 b、d,打开活塞 a、c,向 A 中缓慢通入 Cl2 至反应完全;
②关闭活塞 a、c,打开活塞 b、d,向 A 中鼓入足量热空气;
③进行步骤②的同时,向 B 中通入足量 SO2;
④关闭活塞 b,打开活塞 a,再通过 A 向 B 中缓慢通入足量 Cl2;
⑤将 B 中所得液体进行萃取、分液,蒸馏并收集液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鼓入热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步骤③时,B 中尾气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吸收处理。
a.水 b.浓硫酸 c.NaOH 溶液 d.饱和 NaCl 溶液
(3)若直接连接 A 与 C,进行步骤①和②,充分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硫酸, 再经步骤⑤,也能制得液溴。滴加稀硫酸之前,C 中反应生成了 NaBrO3、NaBr、C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 B 装置相比,采用 C 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A、B、D 是食品中的常见有机物,A 是生命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以 A 和水煤气(CO、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有机物 B、C、D、E、F,其相互转 化关系如图。已知 E 是 CO 和 H2 以物质的量之比 1:2 反应的产物,F 为具有特殊香味、 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请回答:
(1)有机物 D 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C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 和 E 生成 F 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有机物 A 可由淀粉或纤维素水解得到
B.除去 F 中含有的 D、E 杂质可用 NaOH 溶液洗涤、分液
C.D 和 E 反应生成 F 时,浓硫酸主要起强氧化剂作用
D.75%的 B 溶液可以用作消毒剂,有效灭活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