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已知二甲醚(CH3OCH3)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下列鉴别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

已知二甲醚(CH3OCH3)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下列鉴别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利用质谱法 B.利用金属钠

C.利用红外光谱法 D.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A 【解析】 A.质谱法只能判断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利用质谱法无法鉴别二甲醚和乙醇,故A正确; B.金属钠能和乙醇反应,不能和二甲醚反应,利用金属钠可以鉴别二甲醚和乙醇,故B错误; C.红外光谱法可探测分子的官能团,从而区分羟基、醚键,利用红外光谱法可以鉴别二甲醚和乙醇,故C错误; D.二甲醚结构对称,分子中有1种氢原子,乙醇结构不对称,分子中有3种氢原子,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可以鉴别二甲醚和乙醇,故D错误;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

B.1-丁烯的键线式

C.醛基的结构简式-COH

D.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

B.葡萄糖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C.蛋白质遇硫酸钠溶液变性

D.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查看答案

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

(4)A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5)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是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下同),气体的密度变化是________

(6)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增大减小不变”):①降低温度______;②增大A的浓度________;③恒容下充入氖气_______

 

查看答案

ABCDEF是分属三个短周期的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主族,B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CE同主族,形成的化合物EC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F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

(2)常温下,液态的B2A4与气态的BC2两者发生反应生成无毒物质,16g B2A4发生反应放热a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D2E溶液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写出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H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A4B4的离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1mol 熔融A4B4电离生成两种离子各1mol,则该物质熔融时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5)B2A4 常用做火箭推进的燃料,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

(6)30mL某浓度由ABCD中三种元素形成的一元强碱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溶液M,因CO2通入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若向M中逐滴加入0.1mol/L盐酸,产生的气体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aq)]的关系有下列图示两种情况(不计CO2的溶解)。则曲线Y表明M中的溶质为______;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由曲线XY可知,两次实验通入的CO2的体积比为______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a,滴加盐酸。

.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a。请回答:

(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步骤 Ⅰ、 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挥发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酸性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X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