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烃A是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还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①②③属于同种反应类型。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
(2)写出②、④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②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
现有7瓶失去标签的试剂瓶,已知它们盛装的液体可能是乙醇、乙酸、苯、乙酸乙酯、油脂、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来确定各试剂中所装液体的名称。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①把7瓶液体依次标号为A、B、C、D、E、F、G后闻气味 | 只有F、G两种液体没有气味 |
②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水稀释 | 只有C、D、E三种液体不溶解而浮在水上层 |
③分别取少量7种液体于试管中加新制的悬浊液并加热 | 只有B使沉淀溶解,F中产生砖红色沉淀 |
④各取C、D、E少量于试管中,加稀溶液并加执 | 只有C中仍有分层现象,且在D的试管中闻到特殊香味 |
试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液体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表中短周期6种元素A、B、C、D、E、F,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半径最小,A和D、C和F分别同主族,F的单质是黄色固体,B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E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工业制备E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一种由其中两种元素组成的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18电子微粒________(写化学式)。
(4)由A、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与由D、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乙反应可制备O2,请写出乙的电子式____。
(5)3molDABC3和2molD2C2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然后趁热排出气体物质,容器内残留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__。
用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如果用金属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理论上稀的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有硬纸板,上面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
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H2O(g)CO+H2。C(s)、H2(g)和CO(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s)+O2(g)===CO2(g) ΔH1=-393.5kJ·mol-1 ①
H2(g)+O2(g)===H2O(g) ΔH2=-242.0kJ·mol-1 ②
CO(g)+O2(g)===CO2(g) ΔH3=-283.0kJ·mol-1 ③
试回答:
(1)请你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molCO(g)和1mol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mol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________。
(3)甲同学据此认为:“煤炭燃烧时加少量水,可以使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做出了下列循环图:
请你写出ΔH1、ΔH2、ΔH3、ΔH4之间存在的关系式:____________。
乙同学据此认为:“将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最多与直接燃烧煤放出的热量相同。”请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
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在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实验后的记录: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负极移动。
③电子流动方向:从Zn经外电路流向Cu。
④Cu极上有H2产生。
⑤若有1mol电子流过导线,则产生H2为0.5mol。
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