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材料2:“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注释:举:生育。餔:糊状食物) ——《太平御览》
材料3: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
(2)概括材料1、2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筑长城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不修复长城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2:一个俄国官员在“解放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3: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1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4分)
(2)如果材料2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3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 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
村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各自的探索特色?材料二、三与材料一不同主张的原因各是什么?(10分)
电视剧《贞观长歌》,生动反映了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贞观之治”的出现说明唐太宗代表人民的利益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皇帝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