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 000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 000多首。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抒“治国之道”之诗篇。如《昭君墓》一首: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炙,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三    清朝民族政策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当时,已有5O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的限隔,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直接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说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大一统’发展到顶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四    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1)据材料一,康熙帝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1分)他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看法?(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处理好什么关系?(3分)

 

 

 

 

 

 

 

 

 

 

 

 

 

(1)汉代所用的和亲之计是失败的,并没有阻止匈奴进犯汉朝;(1分)只有国力强盛,“开诚示异族”,才能使“布化越荒途”。(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够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2分) (2)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意接近即可,但只强调镇压或抚绥等一面不得分。)  进步性:巩固清朝的统一;是康乾盛世的基础之一;推动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任答两点) (3)维护满清统治。 (4)分别按三种答案给分: 答案1(3分)正确处理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 答案2(2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关系 答案3(1分)笼统回答:时代和个人的关系等 (以上不累计加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2分)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四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

 

(4)扼要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图一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      图二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四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电影《巴黎圣母院》剧照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2)据材料二,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材料四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2分)

 

 

 

查看答案

 从创作风格看,下列文学作品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老人与海》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D.《安娜·卡列尼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