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京地区流行过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北京地区流行过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B.贮粮窖穴        C.稻谷遗存     D.炭化谷粒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 000多首。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抒“治国之道”之诗篇。如《昭君墓》一首: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炙,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三    清朝民族政策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当时,已有5O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的限隔,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直接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说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大一统’发展到顶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四    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1)据材料一,康熙帝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1分)他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看法?(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处理好什么关系?(3分)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2分)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