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材料二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三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六十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
(3)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简要分析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影响。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问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派别?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8分)
(2)材料三中的“三民主义”具体指什么?它有什么局限性?(4分)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反封建上有什么进步性?对其应该如何评价?(4分)
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国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历史真相应是( )
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
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C.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为主的侵华方针
D.中国抗日武装开始局部反攻,日本企图用和谈挽回败局
中共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与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不同点是( )
A.对贫雇农的态度 B.对地主的态度
C.对中农的态度 D.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态度
下列战役,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是( )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百团大战 ④豫湘桂战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党( )
A.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根本态度不同 B.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不同
C.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采用的方针和政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