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7分)

 

 

 第一种观点:这种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2分,如果还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来说明,可适当加分。)科技文化方面: 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1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1分,如果还能对后30年建设中的问题用辨证的观点谈认识,可适当加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从19世纪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到19世纪末,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即殖民地的“全球化”而形成了世界历史的第一种结构形态——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问题(9分)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1分)为了实现现代化,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4分)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2分)

 

 

查看答案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分)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2分)

 

(4)英国式或者美国式的政治设计都是“最完美的政治设计”吗?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问题:(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2分)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3分)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所产生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4分)

 

 

查看答案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阅读后回答问题(8分)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6ec8aac122bd4f6e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问题:(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2分)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4分)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2分)

 

 

查看答案

 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这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黄宗羲也说: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整理自《维基百科》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一一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一“时代”的文化现象是什么?概括这一时代最突出的历史特

征。

 

   (2)材料二中顾炎武、黄宗羲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的源头是什么?在当时陈独秀倡导这一运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分)

 

   (4)材料四中“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特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实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