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

 阅读下列材料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据材料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结合材料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1)原因: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消灭私有制,仍然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2)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二  至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2)“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2分)这个变化体现了什么?(4分)

 

 

                          

材料四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23年,褚辅成与友人筹资36万元,在嘉兴南湖畔创办,主要生产黄纸板卷筒,这是嘉兴市区最早的机器工业。但是,日商凭借免税权利压价倾销,黄纸板价格暴跌。禾丰厂大量积压,到1927年底,负债达60万元,不得已宣告破产停业。

后来,褚辅成将禾丰厂卖给了上海商界人士竺梅先、金润庠。在此基础上,筹设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褚辅成被推选为理事。1932年,民丰联合当时国内5家纸板厂,组成中国纸板同业联合会,共同抵制日货。1937年11月民丰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

材料五 抗战胜利后,民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同年3月,褚辅成在上海病逝。他在遗嘱中说道:“余早读儒书,志存报国,50年来,无敢间息,所憾国家多故,外患迭乘……非真正民主,实施宪法,无以救国。所期爱国之士,至诚团结,共图国事,永奠邦基……。”褚辅成带着未竟的心愿,抱憾而去。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禾丰、民丰厂发展陷于困境的相同原因。

 

 

 

(4)材料五中,民丰账面资金膨胀,但是企业却濒于破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2分)

 

 

 

(5)褚辅成一生的实业经历,你对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有何主要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且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

请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经济思想?它形成与何时?(4分)

 

 

 

(2)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如何评价雍正帝的观点?(6分)

 

 

 

 

 

 

查看答案

 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D、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查看答案

 1956—1966年,我国首次通火车的省份

①福建           ②宁夏           ③青海          ④新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中苏关系破裂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