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 市民文学兴盛 ③ 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史实 |
推论 |
①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 |
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先进 |
②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
俾斯麦为人过于骄横,不受威廉二世赏识 |
③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 |
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
④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胜利 |
⑤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
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