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儿童眼中的社会
问题:(5分)
(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2分)
(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1分)
(3)这两幅画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观有什么不同?(2分)
版图中的德意志
“我们德意志人是一个民族,因为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感到休戚与共。”这段话反映了德意志民族对统一的渴望。下图是德意志四个不同时期的版图。
问题:(6分)
(1)以上图片反映德意志政治版图经历了怎样的变迁?(2分)
(2)B图和D图的状况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2分)
(1)C图状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
(1)四张图片给你哪些启示?(1分)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
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垄断组织手里。这些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并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它表明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还预示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会有更惊人的发展。在工业生产集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也达到很高程度。它促成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当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时,资本主义即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时期。
——高一《历史》学本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002年第12次印刷,第173页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5分)
(1)“将近30年的发展”指什么?(2分)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什么?除文本的解释外,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2分)
(3)“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中的“现代”是什么含义?(1分)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4分)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