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皇帝即位后,读《孟子》至“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时非常生气,下令即日把孟子逐出殿外,群臣敢有谏劝者以大不敬论。孟子言论中引起皇帝生气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小国寡民
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真正投票时,这个家庭最多可投几票( )
A. 1票 B. 2票 C.3票 D.4票
社会区分阶级是常见的现象,但依据的理论基础各异。下列哪一国家或地区社会阶级的区分是建立在宗教理论上的( )
A.先秦的中国 B.古代的希腊 C.中古的欧洲 D.古代的印度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特别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历史”有时也指历史记载或历史撰述。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的要求写成的历史著作。下列文献中,历史记载特征鲜明的是( )
A.《蒋介石日记》 B.《春秋》 C.《张学良回忆录》 D.《史记》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4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3分)
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
材料二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作C14测定,将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年代定位于公元前3200年;是一个早于中原黄河流域夏代、商代、周代的另一个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中国网2008年5月22日
材料三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余秋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件青铜人像具有怎样共同典型的面目特征?你认为这与史书对哪一位古蜀国王的描绘相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4分)
(3)你是否赞同余秋雨关于“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D.阅读下列材料: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
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
……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
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
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
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
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半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
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伯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1)设计师用椭圆形广场的设计,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2分)
(2)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试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