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江泽民文选》第3卷

材料三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与图16相比,图17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的原因。

(2)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论证材料二中的“最深刻的教训”。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解析】(1)解析:欧洲一体化的变化首先要注意机构组织;国家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图17注释隐含的变化。原因的分析从内外因分析,如内因从欧共体入手,外因经济方面从全球化,政治方面从两极格局入手。(2)从材料的“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点论证即可。(3)影响要多角度分析,如政治的两极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经济的多极化全球化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变化: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成员国增加,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欧盟东扩。原因: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欧共体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推行政治一体化;两极格局终结,欧共体成员国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2)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8分。答出其中2点即给满分8分) (3)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或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便利了欧盟东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6分。答出其中2点即给满分6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查看答案

 (2010年4月衢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20)“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

 

 

查看答案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22)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罗斯福新政

 

查看答案

 (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2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⑧④

 

查看答案

 (2010年4月衢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3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4分)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